灼见

【灼见】所谓绿潮 超越伊党/胡逸山博士

上篇大胆放话“绿潮已经初步胜出”,其实目的不外是如西谚所云般的“以舌头撑起面颊”,也就是带有讽刺口吻地敲起晨钟暮鼓,提醒大家:一股保守、基本教义派、希望整体社会更为宗教化的政治社会力量,已经再次悄然地渗入、笼罩着本地政坛、经济等。

而这股在上届大选后被统称为“绿潮”的保守宗教化力量,也大体上不只是伊斯兰党以及更广义的国盟,在短期内因为(一说是借重时下在尤其是年轻人群体间流行的社交媒体)其政治宣传力量强劲而促成的,而是本地自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朝的(从以前长期一党独大的巫统以降)因为自认无力也“不便”阻挡,而放纵这股力量由中东、南亚前来逐渐侵蚀本地;在野的(主要指伊党)则趁机借助这股跨国界的、在回教徒人口为多的国度里风行的所谓“政治回教”或“回教复兴主义”力量,来努力耕耘自身的政治宗教化(或宗教政治化)党版图,而当下终于得以开始“丰收”这些酝酿多年的结果。

敦马两度走入绿潮

可不是吗?在政治上精明如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者,也还不是经受不住绿潮的政治“诱惑”吗?而且还是前后相差半世纪,两度信步走入绿潮的“花丛”。

第一次是他第一任刚上台任相时,眼看当时伊斯兰党就已所代表的绿潮来势汹汹,便忙不迭地招揽当时风头正盛的回教青年领袖拿督斯里安华加入巫统,放任后者十多年里在整体社会里大搞宗教化,以便至少得以在宗教化政治“资格”方面,得以与伊党平起平坐。这种釜底抽薪的政治手段,竟也巩固了马哈迪20多年的铁腕统治,可见这股绿潮力量即使在当年就已展现出来的强劲。

而马哈迪第二度与绿潮的交往,当然就是当下他与伊党的政治“共舞”,成效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这里要强调的重点,换句话说,这股绿潮,的确是包含伊斯兰党(以及更广义的国盟),甚至是以伊党为政治上的总代表,但其本质上是远远超越伊党、是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自动自发去拥簇、去爱戴、去选择的。也就是说,不只伊党,任何一方若表现出在意识形态上与这股绿潮高度吻合的话,或也可以得到绿潮的“青睐”,也就得以“搭注”绿潮在政治上(以至其他领域里)大展拳脚了。

钳制言论反自由化

当下团结政府里的有识之士,当然也看到这微妙的一点,所以在过去几个月来,本来应该向更进步方向靠拢、更与国际主流社会接轨的团结政府,竟然也采取一系列明显反自由化的取缔措施,尤其是针对多元性取向行径,更是高调、毫不手软地打压,即使走回以前威权时代的言论钳制也在所不惜,还沾沾自喜,这难道还不是绿潮翩然大获全胜的初步体现吗?

即使是在这6州州选的成绩,绿潮一方虽然暂时未能攻下希盟执政的3州,但也赢获非常亮眼的成绩,如攻下雪兰莪四成、槟城超过四分之一的州议席,囊括安华之前盘踞多年的峇东浦国会议席底下的3个州议席,还把巫统打得个只赢十几巴仙所竞选州议席的落花流水。

由此可见,绿潮也还是气势如虹,只不过是伺机待发。至于安华一方还能如西谚所云,再从帽子里抽出一只怎么样的(政治)兔子来应对,那就不好说了。

视频推荐 :

反应

 

政治

印度人民党坚持领导槟州国盟 “当前局势不利民政党”

(八打灵再也30日讯)大马印度人民党(MIPP)主席普尼登指出,该党坚持取代民政党成为槟州国盟“领头羊”的建议,因当前的槟州政治局势,已对民政党不利。

他说,这并非在贬低民政党及该党过去的贡献,而是基于目前的政局现实考量,因为民主行动党拥有华人的强大支持,这使得民政党难以赢回槟州政权。

他昨日发文告说,国盟的最终目标是确保下届大选在槟州获胜,而这也应是国盟最高理事会以及各盟党领导人须讨论的事项。

他希望民政党能理解槟州当前的政治现实。

“最有可能和具潜力的策略,就是依靠马来人和印度人的选票,但也不忽视华人的支持。”

他相信伊斯兰党及土著团结党的领导能对此建议深入讨论,并全面审视此策略的可行性。

在这之前,民政党主席拿督刘华才博士否决大马印度人民党的建议,并指民政党曾领导槟州长达39年,更具执政经验。

另一方面,“自由今日大马”引述消息指国盟正将重点转向争取槟州的马来选民及印裔选民,以期来届大选在槟州以微弱多数议席拿下政权。

消息说,为了争取印裔选票,国盟正考虑在州领导层提拔印裔人选,其中的初步方案,还研究推举印裔领袖作为来届大选的“海报男孩”的可能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