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抗疫产业链在中国形成/潘政麟

许多国家目前对于冠病病毒都采取了“躺平”,或者说是与之共存的模式。而如今或许只有中国还在抗疫的阶段中,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防止病毒的传播。而实际上一个与抗疫相关的产业链,已经渐渐地在中国形成了。

核酸检测(PCR)可以说是检测冠病病毒最有效的手段了,如今中国许多地区都要求出入要看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结果。

中国有14亿人口,也就是说每一天,中国要为7亿人口进行核算检测,可见核酸检测从生产、给民众测试、检查结果、生成报告,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了。

如今我们能够24小时得到完整的报告,原因在于马来西亚只有少部分的人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大部分人都是在家自行检测,而中国能够早上检测,下午就知道结果了。要知道中国可是有14亿人口!

方舱医院是安放冠病患者的一个临时地点,冠病病毒的传播性非常快速且迅猛,这就导致今天是A地区爆发,明天是B地区爆发。

2020年是武汉,如今2022年是上海,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爆发地点是在哪里。中国为此开发了可移动式的方舱医院。许多国家的方舱医院是临时建造的,病毒高峰期过了之后就拆除,而中国的移动式方舱医院,则是按照时间以及需求移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隔离。

中国有核酸产业园

为了节省核酸时的大量人力成本,中国甚至是开发出了核酸机器人,帮助人们能够自动完成核酸的程序。可能大家也是第一次听到核酸机器人,但中国就是有办法搞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玩意。

我们都知道科技产业园,就是该园区希望能够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中国却有个核酸产业园,坐落在上海,上海为此投入的金额规模大约10亿元;而有的其他省市听了也丢出50亿元,希望能够复制一个核酸产业园,可见中国在此方面真的持续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我们如今离不开中国制造。得益于中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以及产业链,全世界百姓都可以以相对低的价格来获取许多的商品。而抗疫产业链的形成,又一次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强大。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