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抵制一家餐厅,能打倒一个国家?/周若鹏

通常我对抵制商家的行动都一笑置之,因为持续不久,要违反市场供需原则、改变消费习惯是件很麻烦的事,情绪消褪之后就恢复原状。

宗教因素同仇敌忾

但这次抵制以色列关联餐饮业居然持续得比平常久些,引起我关注,相信这是因为除了不满情绪外还有宗教因素,信仰是回教徒人生的重要基石,对巴勒斯坦就不像其他民众只出于同情,而是同仇敌忾;历史上人类是可以为宗教打仗上百年的。

作为普通人民自知对大局没什么影响力,能做的就是借日常消费行为表态,这我深切明白,因为我自己有一个抵制清单,我奈何不了几家欺负过我的企业,只能拒绝让他们再赚我半分钱。这些私人恩怨对错非常清楚,当然是他错我对,因为只有我是判官;比如这家电影院害我买错票又不肯换,我就永不光顾。

但如果抵制对象是一家国际连锁餐饮业如麦当劳,对错是否依旧那么鲜明呢?地球另一边的分公司所做的决定,责任该不该也由地球这一边的分公司分担?本地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必有本地回教徒,员工也大多数是回教徒,商标沾了污名并不是这一组人造成。

但大多民众不会深究抵制对象的背景细节,究竟对方具体做错了什么,公司又是由谁拥有,大家只会跟着网上看到的抵制清单羊群般跟从,也不理会清单是谁制作的,总之就是要宣泄情绪和表态,遭殃的公司往往很无辜。

因为牵涉宗教,教徒之间还有“同侪压力”,到遭抵制的餐厅吃饭会担忧他人异样的眼光,久而久之顾客改变了消费习惯,就算抵制潮过去了,餐厅的业绩也未必能恢复过往水平。假设抵制运动非常“成功”,连锁餐厅撤离大马,是谁的损失呢?国家损失税收和就业机会,其实是两败俱伤的。

影响外资来马意愿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正努力在国际招商,比如刚在旧金山会见谷歌、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高层,表面上大家都有意投资大马。但这些国际公司总会思虑再三,如果这里的消费者会轻易被煽动起来抵制商家,难保这样的厄运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公司。以巴战争毕竟还算大事,消费者不算“轻易”被煽动,但ZUS咖啡只因为标志像宙斯便中招,也太无辜兼无聊。

就算彻底斗倒了星巴克、麦当劳又怎样?那些是美国上市公司,损失的是成千上万个各行各业的股东,以色列人当然会有,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只算掉了几根毛罢了,飞弹还是继续在飞。

也不是说完全不该抵制,但也许抵制对象筛选一下吧?况且,如果抵制只是为了表态,大可不必太激进,因为在这方面安华已代表大家做足功夫了。

反应

 

言论

大商的大度/许世平

以巴冲突,回教徒群起发动抵制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企业,有者蒙受巨额亏损,有者被迫裁员,有者被迫临时关闭餐厅分店。

面对抵制潮的步步进迫,受影响商家静悄悄选择退场止损,也没有批评参与抵制行动的顾客,例如像肯德基以“业务成本剧增”、“须应对充满挑战的经济状况”,及以“将专注在高互动数商圈的分店发展”为由,就是尽量避免直接与顾客对抗。

要谦和切勿暴躁

当然商家考虑问题的角度,就是“勿强辩”,因为经商之道就是要谦和,切勿暴躁。

做生意的人在此场是非争论中,并没有怪罪任何人,就是处事宜静,言行宜和,他们懂得接纳,认识到要取利,就必须“礼文相待”,才会有交往者众。

做生意嘛,它不只要承担一次性的投资成本,还有更多持续性的营运成本,还有各种庞杂的重复投资或升级投资,都是不可规避的投资风险。

要是产品不好,定价失策,或市场营销策略不当,产品就会卖不出去;有时会因遭遇经济萧条或市场衰退,生意变差而蒙受亏损;有时是政策与经商环境恶劣,抑或是新品淘汰旧品,生意猛挫,这些都是商人必须忍受的痛苦。

因此,商人要有认赔杀出的勇气,对赚赔的因果,方与圆的辩证都要有清晰的理解 ,虽然两点之间的直线最短,有时候却要采取迂回行动。

“大商无算”考虑顾客利益

做生意赚钱,也不是只为了赚一次,而是要下次也能赚到,还能持续赚到,要做到这一点,就是不要怪罪顾客,一定要以客为尊,价格优惠些,份量多些,就是要以“大商无算”去考虑顾客的利益。

当然商人对待政治问题的性格是复杂的,可是生意的买卖就是“粜东籴西,汇北兑南”,才有“关山重重路三千 ,驼铃不辞塞北雪,帆影流连江南烟”,真正有智慧的大商,绝不轻易得罪顾客,时刻都要能倒屣相迎,保持着“疆域辽阔,商机无限”的大度。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