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黄燕娣博士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世界并提高国际竞争力,各国正在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改革计划。这些计划的核心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培养人才。

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需要政府、教育机构、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紧密协作。此外,改革的成功还受到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的影响,这需要坚定的毅力,它既是内在的改变,也是外在的改革。

然而,我们有时会误以为,只要改变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教师扮演关键角色

有些人倾向于采用所谓的“一刀切”理念,认为一种教学方法对一群学生有效,就可以在各种情境下都套用。这种看法虽然常见,但却有其局限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的特质、学生的态度和背景、课程设计,以及学校的支持程度等。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的知识水平、教育经验、个人阅历以及教学方法,都会深刻地影响教育成果。充满热情和耐心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因此,要在教育中取得成功,教育者的作用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课程设计也对教学法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应与学生的水平和需求相匹配,具有挑战性,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材选择也是关键因素,它们应与教学目标一致,支持教学方法的实施。

确保教育资源充足

学校的支持程度也不可忽视。这包括确保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可供使用,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明确的教育政策和指导,以及管理层的支持来确保教师履行职责。

最关键的是,学校应该倡导创新、合作和积极学习的文化,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取得更出色的教育成果。

同时,也不能忘记拥有共同的教育愿景、使命和理念的重要性。这些共同的价值观能够为教育提供方向,确保我们不会盲目地追求潮流或盲目地崇拜某些教育偶像。

综上所述,考虑到我国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教育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以确保我们能够提供最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环境。

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尝试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但也要坚守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长期和可持续的进步。

视频推荐 :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