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港人最想得到的“大礼包”/魏开星

中共中央港澳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2月22日抵达香港,展开7天的考察调研。对于夏宝龙不足一年再次来港,坊间有说法:龙年来了一条龙!

随着夏宝龙一行大阵仗访港,中央政府又给香港送来了“大礼包”:增加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与山东省青岛市这两个相对内陆的大城市加入“自由行”行列,并将恢复中断多年的“一签多行”。

香港的旅游业者称,中国人现在要外游,说走就走,去很多国家都不要签证;反而来香港还得办“港澳通行证”。他们将香港旅游业不振的部分原因归结于此。

于是,中央在内地人来港手续上便利化处理;同时扩大内地人“自由行”来港的范围,以回应香港的请求。

夏宝龙访港释疑?

然而,对香港而言,中央的这个“大礼包”仅仅有局部效应;真正期待的是中央维护“一国两制”的信心与行动。自2019年黑暴事件后,中央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展开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如实施《港区国安法》、施行选委会、特首、立法会及区议会的选举制度完善与改革;同时,今年中将完成《基本法》23条的本地立法。

上述作为,有些是主动为之,有些是被动应对。由于对香港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根本性的、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因此外界担忧“拨乱反正”会否“矫枉过正”,从而令到香港从“自由港”演变为“政治之都”。那么,夏宝龙此次访港行程能否对此起到释疑的作用?这正是港人最想得到的“大礼包”。

就夏宝龙考察调研香港,香港亲内地媒体将围绕“经济发展、地区治理”主题,进行报道和解读:第一,突出中央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第二,突出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和对香港同胞的关怀;第三,突出中央对特区政府工作的肯定;第四,突出“一国两制”实践和香港经济发展光明前景;第五,突出中央支持 23 条立法后,集中精力抓经济、谋发展。

真正“大礼”要靠自己

由此可知,将于今年夏天完成立法的《基本法》23条,将是这一波自2020年6月30日特区政府引入中央代为立法的《港区国安法》以来,香港完善各项选举制度及国家安全立法的最后一块拼图。

此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各项工作重点将围绕“由治及兴”、围绕振兴经济而展开。实地了解香港经济发展、地区治理等情况,与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谋划香港新阶段新发展。

这点从夏宝龙一到香港机场,随即考察机场中央控制中心,听取机管局介绍,详细了解香港国际机场发展情况,讨论振兴香港航运业中就可看出端倪。

第二天即2月23日,他与立法会议员会面接近2小时。民建联议员李慧琼在会后称,夏宝龙非常关心香港经济、民生等各方面情况。经民联的议员梁美芬就表示,感觉到会面是为议员打气,对香港发展给予清晰的信息;立法会议员努力提出不同意见,国家都会全力支持。

前有狼后有虎

香港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阶段。眼下,香港内外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外部可以说是“前有狼后有虎”。“狼”主要指的是新加坡。

疫情前,新加坡对香港的威胁还不是那么明显与直接。对疫情期间的开放,新加坡“着人先鞭”,一下子在不少经济指标上将香港甩到了后面。

比如,跨国企业选址新加坡作为亚洲总部,在 2023 年已录得 4200 家,远超于香港的1336家。这里面除了新港“双城记”一直以来的“瑜亮情节”外,多少加入了中美在印太地区地缘政治矛盾的成分。

“虎”主要指的是曾经是香港“后花园”的深圳。如今的深圳早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而是在科技创新、城市规划、绿化环保、管理模式等方面值得香港学习的现代大都会。

深圳与新加坡不同,后者与香港竞争性多于合作性;而深港之间同在大湾区之下,如何合作共赢、相互成就才是主旋律。

内部来说,香港在中央的协助下已完成“爱国者治港”的制度与法律“基建”工作,接下来就看“爱国者”如何将香港治理地、建设地更好了!

在没有外力干扰下,“爱国者治港”只许胜不许败!这既是时代赋予港人的使命与动力,又是“新港人”回避不了的挑战与压力!

反应

 

灼见

【灼见】人民币应对贸易战的利器?/魏开星

特朗普上台后,全世界都将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割韭菜”,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

特朗普已经宣布自2月1日起要对邻国墨西哥、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而在对中国一番示好(声称中美两国合作可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上台百日之内将与习近平见面、强调与习近平之间的“伟大私人关系”等等)之后,对中国加征关税立即被端上台面,从10%起跳,考虑自2月1日起。

人民币贬值是双面刃

应对美方再次挑起贸易战,中方相信有所准备,不至于像2018年那样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其中一招是以人民币适度贬值来应对关税升幅。应该说,人民币贬值也是一个双面刃,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内地专家也存在争锋相对的观点。到底在现实条件下,将人民币贬至7.5元左右兑1美元,其对中国经济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应怎么看?

首先是人民币再贬值作用有限。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再贬值的幅度已很有限,应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加征关税有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是却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效应。目前,人民币离岸价在香港市面上可兑换的是7.3元兑1美元。若按照外资投资银行的预测,人民币贬到7.5元兑1美元,也就还有2%左右的降幅。以2%的贬值幅度去对冲即使是10%的加征关税,尚且力度有限;何况特朗普心目中对华加征关税远不止10%。可见,中方欲以透过汇率变动来对付美方的关税策略,其胜算极小。

相反,按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套路,美方在征收关税的同时,势必要求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如农产品,像大豆、小麦等。这时,人民币加大贬值幅度,在进口三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货时,便要付出更多的美元。这是在中美贸易之间。

中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欧盟等,因顺差较大且没有采用本币交换,人民币贬值对中方的出口能获取一些优势;但对于像俄罗斯、巴西等国,由于更多的是采取本币交换,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就不起作用了。2024年,中俄贸易额将近2500亿美元,其中90%采取本币交换。

不利吸引外资

其次是人民币再贬值对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不利。近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外资投入到资本市场上呈现下降态势,甚至还有外资撤资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走贬,令到外资赚取人民币换成美元时汇率上损失不小。同样,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出海到外国投资时,若人民币比价长期疲软,对外投资也十分不利。

中国人民银行在冠病疫情前常常将“人民币没有进一步贬值的基础”挂在嘴边,那时人民币兑美元在7算之内;而自2022年9月15日开始跌出7算至今已2年3个月有余了。因此,从这意义上说,人民币不能再大幅贬值了。

顺差过大不是好事

第三是以汇率优势去获取贸易好处将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弹。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将近1兆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引发西方舆论的强烈关注,声称这是二战后极少见的现象。事件必须引发中国的警觉,贸易不平衡将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顺差过大不是好事情,势必令到逆差国的不满。

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贸易不平衡轻者被要求进行贸易谈判,重者引起贸易战甚至是战争。中方若在贸易强势的条件下,再以汇率获取贸易便利,实属不智,也不足取。

最后是长期走贬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每走一步都很重要。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中国经济实力已达“坐二望一”的阶段,其货币地位将相应地维持强势,而不能因一时一事而令货币长期走弱;何况,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基金及金砖国家去美元化中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为此,人民币在现时情况下,不宜过度走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