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特别峰会,美国的真心何在?/罗传钰博士

去年8月,美国副总统贺锦丽等核心层密集访问东南亚。约十个月后,美国最终发来确定之邀,东盟各国领导人赴美参加美国—东盟特别峰会。会议举办时间点,是在俄乌冲突未结束、美国印太经济框架计划即将启动之间,也是在疫情还未结束、东南亚国家加码经济复苏之间。因而,了解彼此诉求、推动深度合作,成为双方的迫切需要。短短两天的峰会安排了多场会晤,拜登团队的核心成员不仅悉数登场,还各自就美国优先议题进行牵头对话,拜登也终于任命美国驻东盟大使。

如此“大张旗鼓”,拜登的意图明显,即回应此前美国对东盟国家不冷不热的态度,帮助弥补失去的时间,并表明拜登政府对深化与东盟及其成员国关系的兴趣和“持久承诺”。

于东盟而言,这次峰会是东盟今年多个“高光时刻”的关键一次。经过东南亚国家独立自主、“一个声音说话”的立场坚持,以及特有的“东盟方式”沟通努力下,美国在一年多后认识到了东盟对自身中心地位的看重,知道了东盟国家“不站边”的想法,也在努力调整自身策略以符合东盟对其的期望。对此,东盟国家在此次峰会上也给足了拜登面子,东盟秘书长及东盟8国领导人系数赴宴,双方承诺在11月双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中、澳平级),并在拜登关注的优先领域给予了较大回应。

然而,细究之下,号称开创新时代的特别峰会,并未给美国对东盟政策带来实质改变。

互信仍缺认同基础

峰会期间,越南总理范明政重申独立自主的立场,泰国总理巴育提出要共同创造互信环境;而且,柬埔寨总理洪森及其外长也在多个会晤中积极阐述立场,并希望借助民间力量来减少美方对柬政策的误判。可见,东盟国家期望通过峰会得到的不仅是相敬如宾,更寄望于平等相处,即向美国进一步诠释自己的想法,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获得美国的理解及更多支持。然而,赴宴的八国领导人中,仅有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获得了与拜登一对一的机会,这也是3月末他刚访美后第二次与拜登单独会晤,这或许让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有些失望。而副国务卿雪曼在与柬埔寨副首相兼外长巴索坤会见时,还不忘表达其对柬埔寨基本自由的担忧与关注,言外之意颇为明显。

缅甸问题的处理方式更是值得玩味。拜登并未邀请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出席,并在缅甸席位上以一张空椅示人,而且,副国务卿雪曼在峰会期间还在华盛顿会见了“民族团结政府”外长欣玛昂。

可见结构性差异化的外交政策依然是拜登政府的特色,这并不符合东盟“一个声音”说话的基石。

经贸仍少强力支持

扩大出口、吸引投资,无疑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盟国家目前最急需的。同时,数字化建设、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既是东盟国家未来发展的热点,又是“东盟印太展望”的重点。

峰会期间,除去专场向政商界强调其发展这些行业的意愿与规划,东盟国家领导人还在利用自身渠道传递引资讯息,如印尼总统佐科与特斯拉CEO马斯克谈笑风生,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亲证企业合作。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也表示,后续会有多个大型企业代表团到访东盟国家,并于2023年在东南亚举办其最重要的贸易论坛。

然而,即使是新、马两国领导人再次建议、呼吁美国采取更积极的贸易策略,东盟国家最关心的货物贸易最关键——市场准入,依然未在本次峰会中体现。而且,受困于国内就业压力及党派博弈,拜登政府未来更难以在市场准入方面松口。

更值得注意的是,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劳工标准等仍是拜登政府对市场准入的底线要求,这对许多东盟国家来说,或短期内难以实现,或要付出巨大成本。

关于数字及能源转型,东盟国家期盼美国政商界能给予更多资金援助及项目投资。对此,在经历了疫情打击后,美国政商界更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因此,美国将致力于制定数字贸易规则及半导体等战略物资采购合作等争议少的领域,其承诺峰会后给予的拨款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其鼓励参与的美国私营企业,更提出东盟国家要先调整数字化转型政策。这明显与东盟国家的期待相去甚远。

经历了45年的发展,美国试图表现出与东盟的平等对话。但,拜登正在两线作战,亦即将面临国内中期选举挑战,其政策的确定性与持续性存在诸多变数。故,此番特别峰会是真心愿意协助东盟国家改善现有发展困境,还是出于地缘政治安全的需要呢?

反应

 

灼见

【灼见】东盟与中美三角关系/锺启章

配合美国——东盟建立关系45周年而举办的美国——东盟特别峰会,5月12日及13日在华盛顿展开,主办国破天荒在白宫招待与会的东盟8位领导人。表面上美国对东盟是另眼相看,可拜登总统只出席了12日的欢迎晚宴和13日下午与东盟领导人的集体见面,没有安排与东盟各国领导人的双边会谈,因为拜登“贵人事忙”。东盟领导人千里迢迢赴美,2天时间却只有3个半小时能见到拜登本人,根本没有机会就具体事务展开详谈。

峰会所涉及的一系列话题包括贸易、人权和气候变化,这也是拜登外交政策班子所做努力的一部分,以凸显总统的一个主要目标,即组建统一战线以应对中国,但东盟领导人却坚持不选边站队,恪守这个区域组织和平、自由与中立的立场。

东盟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今年前4个月,东盟再次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东盟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78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4.5%,也占东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6.14%。今年前4个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近2900亿美元,同比增长9.4%,东盟仍然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通过主办美国——东盟峰会,美国试图向东盟国家展示自己是中国的“替代选项”。但在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的背景下,东盟国家更不欢迎“冷战心态”,不愿选边站是理所当然,也是正确的决定。毕竟美国仍是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3622亿美元,占东盟GDP的10.78%,东盟当然两边都得罪不起,也没有必要得罪。

峰会期间,美国宣布将向东盟投资1.5亿美元,平均一个成员国获得1500万美元,其中最大一笔的6000万美元将用于南中国海的海上合作,以提高东南亚沿海国家执行海事法的能力,打击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的捕鱼活动。

这项宣布着实令人感到错愕,因为刚在4月28日,拜登要求美国国会批准一项330亿美元的追加拨款法案,用以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5月9日,众议院还将拨款加码至398亿美元。根据美国联邦政府数据显示,即便在向东盟所处区域全面倾斜的11年里,美国总计向东盟10国援助115.6亿美元,11年的累计额还不到对乌克兰398亿追加拨款法案的三分之一。

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当前乌克兰所面对的战事攸关一个国家之生死存亡,并且对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而东盟则相对一片升平,只有缅甸军人当政依然不为国际所接受。

美疲态毕露 中势力崛起

自从奥巴马政府于2011年11月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后,在接下来的11年里,美国就不断地向亚洲太平洋以及印度太平洋区域进行战略倾斜。然而,由于美国在九一一惨剧发生后派兵入侵阿富汗而泥足深陷,无法分神兼顾其他地区的战略利益,加上特朗普于2017年1月担任总统后,退出之前奥巴马政府所制定的TPP协定,近期又受到冠病疫情的打击,致使它在外交事务上疲态毕露,每每显得有心无力。

最明显的莫过于国务卿布林肯去年12月访问东南亚诸国受到冷对待,碰了一鼻子灰,最后以一名随行人员冠病检测呈阳性为由,提前结束对东南亚的访问,取消泰国之行匆匆返国,使得访东盟之行雷声大雨点小,在在显示美国对东南亚的影响力正快速下滑。

在与美国的东盟区域战略角力中,中国无疑是占据优势的。过去10年来中国综合势力的崛起,此消彼长甚为明显。中国与东盟于2010年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协定,2019年升级为自贸协定2.0,2022年又积极推动自贸协定3.0升级版。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出现了高速增长。即令在冠病疫情期间,中国与东盟贸易依然逆势上扬。2022年前4个月,双边贸易额达到近2900亿美元,同比增长9.4%,这都是互利合作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潜力与可持续性。2020年11月,由东盟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并于今年1月1日生效,中国为RCEP重要成员,它在促进东盟——中国的经贸方面提供另一个重要的平台。

根据《南洋商报》的报道,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总会长丹斯里林玉唐曾指出,2025年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的目标是1兆美元,标志着东盟与中国未来更加遼阔、无可限量的前景,也是东盟企业家的百年机遇,抓紧机会深耕中国国内更庞大的市场。至于美国所强调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不必太在意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