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独中教师的需求/黄燕娣博士

最近,韩江中学有6名英文教师被教育局吸纳到国民型中学执教。由于通知时间短促,导致该校来不及立即填补空缺,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的困扰,并希望得到社会人士及教育部的关注。

独中教师在职期间突然离职或被辞退,在各校都曾发生,这也是一般职场上的常态。

尤其在早期及经济不景期的年代,不少大学毕业生抱着骑牛找马的心态。他们有的是不了解独中,任教后才知道独中节数多,除了教书,还有不少事务要做,如带课外活动、筹款、招生工作等,且所领的薪金和工作量不成对比。

独中聘请教师的基本条件,只要他们达到该校所定的学历要求就可任职。大部分应聘教师未经过职前的专业培训,也不需要有教师专业文凭,待新任教师任职后,校方才给予他们渐进式的教师培训。

师资流失校方损失大

因此,有时该独中花了一笔钱,培训了一批教师,不久这些教师签约期限到了,就选择到薪金更高的学校任教,可能到其他独中或政府学校,也可能是国际学校及新加坡的中小学。这对办学经费有限的独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由于独中教师日益年轻化,且许多教师并非独中毕业或未接受过华文教育,尤其是友族同胞。他们可能对独中的历史缺乏了解,对于独中教师应具备的维护和发展华教的使命感也缺乏认同。

若这些经过培训的独中教师选择离职,转往更好的工作环境,我们能以诚信缺失来谴责他们吗?或者以高道德标准来束缚他们吗?

改善福利提高归属感

要留住独中教师,让师资保持稳定并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学校方面可以改善或加强教师的福利待遇,以及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指的是组织文化、教育理念和人际关系等因素。

董总主席陈大锦也曾表示,董总在2022年11月16日推出了“独中教师薪金福利制度参考指南3.0”,供全国独中校长和董事部参考试用。

然而,由于每所独中的规模和经济状况各不相同,要实现全国独中教师薪金福利的统一,或接近水平并非仅凭参考指南就能够达成。作为全国独中大家长的董教总,我们应以真诚和实际行动来协助各个独中的发展,尤其是小型独中。

另一方面,在培训新手教师时,学校的领导层应明确传达独中办学的价值观、使命和目标,使他们充分了解。

实现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理念,优良的组织文化能够激励教职员工发挥潜力,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学校的领导应展现亲和力和有效地管理教职员工的方式和决策风格,例如倾听和沟通、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位成员,以及提供每位教师有发展的机会等。

此外,学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董事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推动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只要独中教师在任职期间能感受到校方的肯定,并且享受良好的办学环境和氛围,即使福利不如其他职场,教师们仍然会选择为独中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