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独中的传承与挑战/黄燕娣博士

在90年代或更早,若我们向社会人士、独中生或独中教师提问:什么叫独中?独中、华中和国中有何不同?为什么政府不承认独中文凭,而我们还要把孩子送进独中?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独中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能详尽回答。

他们曾亲身经历并参与独中的建设,以及大小筹款建校运动的艰辛日子。师生一起拿着“劝募证券”走遍马来西亚的每一个角落,只为了捍卫自己的母语母文。这些酸甜苦辣的经历难以忘怀。

思维知识源自经验

这说明,书本以外的知识都源于个人经验。爱校意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形成,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课程观,认为一个人的思维和知识皆来源于经验。

华人从中国移入马来亚的脉络来看,老一辈的华人在殖民时期至建国初期,有较强烈的文化乡愁,甚至意识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随着他们的下一代在马来西亚生活的时间越长,为了适应现实环境,涉入当地事务越来越多,尤其以经商为主,生活习俗也开始融入多元社会。

我国第二、第三代华人,乃至以后的新一代华人,肯定都在马来西亚出生。他们受教育、生活所接触的都是马来西亚经验。

中国经验对他们来说,仅是祖父母辈讲述的故事题材,或是遥远国度的神话。因此,要他们回到或真正感受上一代人的经历,并非几句话就能传递。

独中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特有的产物,不属于国家补贴的教育系统。从办学方针、行政体系、课程编定到统一考试的举办,主要由董总和教总联合成立的独中工委会负责。目前,我国共有63所独中,完全由民间集资兴办,是广大华社的心血结晶。

随着我国政治局势的转变和中国经济的崛起,独中的发展在我国日益稳健,许多独中的经济来源不像早期那般拮据。特别是城市中型或大型独中,除了有条件收取较高的学杂费补助外,还有固定的赞助人,并有不少财物丰厚的华裔商人慷慨捐献并加入董事会。

因此,学生亲身参与大型工程建校筹募基金的活动经验相对减少。没有经历,就不会有体会;没有体会,就不会有感触。对独中的认识与觉醒意识就不如上一代独中生那般强烈。

独中恐走入历史

这些年来,学生及年轻一代教师对独中历史的认识仅停留在表层。特别是中学时期毕业于非独中的教师,完全没有接触过独中的历史知识,这也导致有极少数教师对独中的办学方针不认同。

对非独中出身的家长而言,他们更无法了解独中的历史脉络,误以为独中是“廉价型”的私立学校,要求独中与国际学校有相同的办学理念,并以政府或国外考试为主,要求以英文授课。

因此,这些年来,热爱独中的人士开始担忧,新一代的华裔已不再执着与坚持独中的办学理念和使命。他们担心,也许有一天,独中会走入历史。这不是危言耸听。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