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珍惜独中统一课程的价值意义/林国安

日前,教育部高级部长拿督莫哈末拉兹在一项国会书面答问揭示了政府不承认独中统考的根本原因:华文独中采纳董总研制的课程,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而独中统考也未遵循国家教育政策;有关国家教育政策是“通过一个国家教育系统来实施的,该系统以国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实施国家课程并为学生准备参加共同考试”。

承认独中统考遭遇教育政策的掣肘,内蕴政治、种族等意识形态,乃意料中事。教育部高级部长的国会答问还反映了“独中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存在关键分歧事实,值得关注探讨。

笔者曾就承认独中统考事探讨“独中课程需要‘国家化’吗”的问题(参见2017年1月24日《南洋商报》教育副刊),本文拟进一步申论“独中课程”的价值意义,为今天独中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理据。

民族语文教育奇葩

“独中课程”实质称为“独中统一课程”,源于5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华文独中复兴运动”。1973年《华文独中建议书》为“谋求完善统一步骤”,“积极使独中能完成巩固及发扬母语教育的地位及功能”,提出独中办学的“四大使命”与“六大方针”,并确立“独中统一课程”与“独中统一考试”体系,作为贯彻有关办学使命与方针的战略部署。

关于“独中统一课程”的建制,强调“必须以华文为主要媒介,为了配合客观环境之需要,适当加强国语教学,以便能够掌握沟通各民族思想感情所需的共同语文;同时为了适合全世界客观环境的需要,亦须加强英文教学”。

独中统一课程建制以来,就是秉持民族主体特性,兼顾国内外客观环境需要的“独立性”和“包容性”,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单一性”和“同质化”取向,蔚为民族语文教育奇葩。教育部高级部长国会答问承认独中统考议题,提及独中统一课程,想必对它的特质也有所理解与尊重吧?

体现独中教育核心价值

独中统一课程依附于华文独中,为独中育人提供重要支撑,深刻体现独中教育核心价值,具体包括4个方面:一是“母语人权”。独中统一课程母语教学优势,是学生学习发展、开发民族群体智力、构建正确价值观、促进身分认同、维护民族基本权利的重要基础。

二是“自主精进”。独中统一课程的开拓与发展,体现独中教育自力更生,自我精进,追求至善的精神。

三是“多元和谐”。独中统一课程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也尊重多元社稷,包容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吸纳东西方文化精粹,发展全球视野、多元和谐、国际理解情怀。

四是“卓越创新”。独中统一课程追求卓越,锐意创新,为独中教育领航、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独中教育核心价值将明确学科课程标准以先进教育理念,将独中教育目的方针具体化,建立培养目标与课程发展的关联,适切回应“独中教育培养什么人”和“独中课程教学如何培养人”的时代课题。

内蕴文化哲学意涵

华文独中立足多元民族文化社会,基于“胸怀本土,放眼世界”,“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多元社稷”的情怀,统一课程建设要求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也要助力跨文化教育内涵式发展。诚如1973年《华文独中建议书》所言:“独中统一课程应以我国客观环境之需要为原则,更应尽量保留和发扬华族的文化遗产,配合当前国家原则的意识,进而创造多元种族的文化,同时亦应达到全世界中等教育之一般水平,亦符合发展中国家多元种族的共同利益,而且具备最富时代精神之知识。”

高瞻远瞩,体现课程发展的深厚文化哲学意涵,放之今日教育情境,对发展学生民族文化自信、身份认同、差异文化包容、多元文明互鉴、国际理解价值观,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50年来,独中统一课程风雨兼程,迎向形形色色的挑战,以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克服种种时空局限,撑起民族语文教育一片蓝天,与国家课程同存共荣,作育英才,弥足珍惜啊!

今天,独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实宜守正创新,深化对母语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减免“双轨”“多轨”办学对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的冲击;加强独中统一课程校本化与学生学习的适切性;同时慎防别有居心者变质独中统一课程的阴谋,诸如蓄意更改“独中统一课程”的称谓、以翻译国家课程取代独中课程、把独中数理课程教材翻译为英文实行数理英化教学等等,削弱独中统一课程价值意义的伎俩。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