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盛夏的澜湄/罗传钰博士

澜沧江
6月23日,寮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电力一体化项目启动。寮国将100兆瓦电力途经泰国和马来西亚,输送至新加坡,足以满足约14万4000个四居室组屋单位供电1年的用电需求。此前,寮国已向柬埔寨、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周边国家出口超过6000兆瓦的跨境电力,而该项目则是首个涉及4个东盟国家的多边跨境电力贸易项目,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除去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合作,近段时间中寮铁路等互联互通建设,都让中南半岛愈发引来世界关注,也让湄公河区域成为东南亚区域合作的又一热点。
尽管湄公河区域已存在多个合作机制,但与日本、印度、韩国和美国发起的其他机制相比,源于2012年泰国倡议、始于2014年中国发起、正式成立于2015年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以下简称“澜湄合作”),亦有自身特色。
强调务实真诚合作
对于湄公河流域沿岸国,澜湄合作带来了什么?首先,以平等相待为先决条件。虽然列入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但积极融入地区和全球事务,与其他国家平等并享有同等权利,是柬埔寨、寮国和缅甸坚守的原则。作为首个由湄公河上下游六国共同主导、共同协调的机制,澜湄合作没有域外国家或机构参与,使得这些国家能够获得宝贵的话语权,以主人翁的身分,确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式,甚至在推动合作议程的某些部分中发挥了一定的领导作用。
其次,以政治互信为重要资本。早在多年前,湄公河五国中的每一个国家就已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成绩也得到了双方认可。在国家治理模式相似的背景下,这些国家的执政精英更有责任感,希望通过政治影响力,增强协商制度灵活性,优化原有的双边合作模式,逐步扩大到更大的次区域范围,推动跨境合作、解决跨境问题,更好的实现国家发展愿景。所以,澜湄合作在诸多双边机制的扎实基础上提升成为次区域合作框架,是顺理成章、合乎逻辑的举措。
最后,以高效发展为最终目标。将外交政策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借助域内外合作,营造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服务于国家发展议程,这是湄公河五国的经济外交策略。秉承着这样的经济实用主义,澜湄合作形成了“发展为先、务实高效、项目为本”的合作模式。
一方面,澜湄合作推出如中寮铁路这样的“高大上”国际项目,通过公路、铁路及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解决这些国家制约自身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当地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澜湄合作也在展开“小而美”的民生工程,在扶贫、教育、卫生、环保等多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设备,将油茶良种选育、咖啡增产等先进技术带入具体合作项目中,在增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韧性、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致力打造合作样板
对于马来西亚等东盟其他成员国,澜湄合作带来了什么?
一方面,澜湄合作为东盟区域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补充。
区域一体化建设是东盟自1976年来一直致力的目标。2015年底最终建立的东盟共同体(含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三方面),让东盟域内一体化有了质的飞跃。然而,东盟各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参差不齐,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疫情等挑战更拉大了发展差距。因而,通过战略引领与对接,澜湄合作可以在基建、农业、数字、可持续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缩小区域内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激发建设以人为本的东盟愿景。
在东南亚散枝落叶
另一方面,澜湄合作为东盟次区域合作提供了较好的样板。展开次区域合作,亦是东盟内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东部增长区不仅是东盟次区域合作的重点区域,也是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的另一主要区域。较之湄公河区域部分国家,加里曼丹岛、棉兰老岛、苏拉威西岛及其周边也存在着自然资源丰富、产业机构单一、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类似情况,因而在总结及分享澜湄合作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既可以与马来西亚、印尼、汶莱和菲律宾等国共同深化东部增长区的建设内容,还可以将这两个次区域合作机制进行协同合作,并对接中国“陆海新通道”等发展规划,助力东盟一体化建设和地区平衡协调发展。
花开6年,与“蓝莓”发音相同的“澜湄”在盛夏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也会在东南亚区域散枝落叶,缔结更多受人喜爱的美味果实。
【灼见】网络性剥削非小事/一愚
某中学发生学生以人工智能(AI)伪造同学不雅照,对外散布甚至贩卖。受害学生向校方通报,原本校方以对方行为不当,小小惩戒,幸而受害学生勇敢发声,惊动外界,校方这才郑重处理。
校方第一时间处理不当,让受害者更加受伤,的确该检讨。然而假使发生在其他州属、其他中学,会处理得更好吗?社会缺乏处理网络性剥削的知识和方法,才是最大的问题。
校方起初或许认为反正不雅照是假的,受害者并未受到实质伤害,学生身心正值发育,不妨大事化小。但是心灵受伤也是受伤,扪心自问,谁喜欢自己或家人的照片被这样处理。要求受害学生放弃究责,是大人的乡愿和懦弱。
应助加害者认错改正
如今加害者被勒令退学,然而问题还没解决。校方应和加害者咨商,让他面对自己的恶行,并诚心悔过,绝不再犯,而不是一味地唾弃谩骂。这些人依然在这个社会生存,惩处之余,仍应尽力协助其了解错误并改正,洗心革面后,重新在社会安身立命。加害者若因此事遭惩处而愤世嫉俗,那就太遗憾了。
性剥削是极大的心灵伤害,不易短期平复,家人亲友的支持倾听便是爱,爱能逐渐修复伤口。 官方应制定性剥削相关案件处理方式,指引各界适当处置。总不能要求每位教师十项全能,样样精通,面对敏感的性剥削事件,执行官方制定的方案,毋枉毋纵,对各方都好。
青少年血气方刚,对性好奇是人之常情,家长教师应引导至正途,这是教育的一部分。假使放任青少年在网络胡闹恶搞,实为相关大人失职。规划合宜性教育,教育部责无旁贷。
网络带来了便利,但也衍生很多新的问题,网络性剥削是其中之一,但绝非唯一。网络时代相关的伦理和规范,必须时时讨论,以便切合实际。
关于处理网络乱象,各界仍需更多讨论研议,制定适当约束,别让网络成为法外之地,放任部分人士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