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科技防诈/周若鹏

新国退休人士遭诈骗百万,故事老掉牙,骗徒需中间人协助转账云云。受害人惨吗?很惨;他贪吗?无知吗?就算是也不能只怪他,因为真正犯罪的是那骗徒。

诈骗我写过太多,这起百万案件促我重新思考,原来过去做的防诈教育都没用,有些人就是学不懂。先声明我有特权笑受害者傻,因为这只算自嘲——我也是诈骗受害者。

过去怎么教育防诈呢?除了媒体报道、警方宣传外,银行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式(App)也不厌其烦地提醒。前者接触面有限,仍有许多人没能提高警觉;后者就像香烟盒上的警告,看太多就无视了。以上做法都只把防诈的责任放在民众肩上,已证明不足以打击诈骗,是时候换个角度阻截它。

异常转账应暂阻交易

一种做法是用App,比如我介绍过的Whoscall刚宣传说和警方合作把大马人民接诈骗电话的概率减低了10%。用App无疑有帮助,但还是得用户端安装。我倡议的反击办法是大改银行网络转账的标准作业,用人工智能预早限制可疑交易。

你有没有试过网购时信用卡突然不能过账?在外州添油后银行来电确认?银行本就有自动化系统监视每个人的日常消费模式,因为盗用信用卡太严重了。如有异常,交易暂停,等你致电投诉或派人接洽确认。

类似系统何不用于转账呢?尤其针对那些特别容易受骗的群众,分析他们平常的转账行为习惯。当出现异常交易时,如新转账对象、数额高于平均、异常频密等等,银行绝对有能力暂阻完成交易,派专人介入了解来龙去脉。这是否侵犯隐私呢?不算,专人来电询问细节,用户大可不答,后果自负就是了,但这么一通电话也许就一语惊醒梦中人,阻止悲剧发生。

政府可施压银行防诈

这是可为的,目前银行本就为反洗黑钱在监控转账,留意高额且频密的汇款,只不过系统并非即时,反应较慢。这类软体其实可变通、升级套用于防诈,但银行不会主动这么做,因为增设软体、防诈专员都牵涉更多成本,目前防诈的责任都在顾客,出事了银行没有损失,何必投资呢?若非法规要求,银行才懒得关注洗黑钱;因此若要银行加强防诈,政府非出手施压不可。政府有必要这么做,因为骗徒最终都会把钱汇到国外,是国家的损失。

别再费更多功夫教育民众了,所谓教育也只一句常识而已:别无端端把血汗钱给陌生人。事实证明有很多人是没常识的,觉得平白奉献百万给网民是OK的,这些人教也没用,既然保护不好自己的钱财,就让政府、银行介入帮忙一下。

至于我遭诈骗的事已经写过,你若好奇,谷歌“周若鹏昆明诈骗”便有,此刻同一组老千正故计重施对付新国一家出版社,好在那老板读过我的文章,估计目前正把对方耍得团团转。

视频推荐 :

反应

 

要闻

掉社媒投资广告陷阱 2男女被骗近300万

(吉隆坡17日讯)受社媒上的高回酬投资广告吸引,2名六旬男女最终掉入陷阱,分别被骗走173万和120万令吉。

其中一名受骗者是63岁商人,他在2个月前误信脸书上的高回酬投资计划广告,随后被诈骗集团加入一个WhatsApp群组,根据指示在一家新加坡公司开设投资户头。

他在短短2个月内转账8次共173万令吉到多个指定的银行户头,作为投资黄金股的交易;然而当他欲提现时,却因需缴付额外费用而起了疑心,随后于本月6日报案。

另一名同是63岁的受骗者是自由业者,她于本月7日报案称在今年1月掉入外汇投资陷阱,损失逾128万令吉。

这名受骗者是点击帖文内附的链接后,一名自称是外汇投资主管的人士与其接洽,并透过线上教她如何投资外汇,3月期间游说她下载一个外汇交易的应用程式,承诺透过投资外汇可赚取30%高回酬。

她在3月19日至4月29日期间汇款6次,一共128万2315令吉到指定的公司银行户头;然而当她准备提现时,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推搪。

之后她才到证券监督委员会查询,却发现有关公司已被列入“投资者警示名单”。

武吉阿曼商业罪案调查部总监拿督斯里南利尤索夫在新闻发布会上,揭露此事。

他坦言,若受骗者在投资前先查一查有关公司的背景,就有可能不会上当。

“无论如何,警方已开档展开调查,目前援引刑事法典420(欺骗)条文调查上述2宗案件。”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