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统考挑战亟需集思广益/胡逸山博士

我出生成长在东马沙巴,中学读的是独中。在沙巴,有许多独中是采取所谓的双轨学制,即学生既有考高初中独中统考,也有(选)考政府所办的大马教育文凭(当年还有初级)。

那时的我,与许多学生一般,主要关注着如何考个好成绩出来,也没太注意其他的相关课题。因为作为一名学生,如此的双轨学制也已经不容易应对了,根本也没有余暇来更为宏观地考虑更多的问题。

在当时的沙巴,独中统考的课程大多以英语来教学(华巫语文科等除外),统考时相关科目也以英文来出题、作答。但教育文凭的课程却以马来语来教学,当然也以马来文来应考教育文凭。几乎天天都如此的上午统考课程、下午教育文凭课程,令教师、学生都忙得不可开交。

而我因为很小的时候即自己立志要到心仪的美国深造,所以还必须自修来应对入读大多美国大学所需考的美国学力检测试。后来我以在后者考得还算可以的成绩,再加上统考、教育文凭、中学成绩等一并递交过去申请,竟也被还算不错的大学所录取,赴美深造,圆了我的人生梦想。

我出来社会工作初期是在一些国际机构以及外国公司里服务,所看的学历当然是大学或以上,所以也没太过注意中学时的各种考试、文凭等课题。后来回来本地,在申请入公立大学任教时,竟然有一栏目问起在大马教育文凭里的马来文科成绩。幸好当年一不小心在该科考得一等的成绩,便也老实不客气地如实填写了,也顺利获得教职。

统考含金量毋庸质疑

应该是那时起吧,我才开始关心独中统考文凭被有关当局承认与否的课题。我因为自小不太有着长大后要当公务员的志向(虽然如上述般后来也曾在公立大学任教),也没有考虑过入读本地公立大学,所以自己虽然身为独中毕业生,但在那之前实在对此课题没有太大的注意。

然而某次适逢大选,在与我公立大学的华裔学生们交谈时,赫然发觉,皆为国民中学或改制中学毕业、没考过统考的他们,竟然也认为统考应该早日被政府承认,令我惊讶不已。

独中统考文凭承认与否的课题好像已然成为华社与政府之间关系好坏的试金石。如希盟在其竞选宣言里有着执政后会承认统考的承诺,但如今当家了却又反口说没有如此的政策打算,华社的反应就颇为强烈、负面。

当然,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包括独中毕业生等,竟然也附和本地掌握权力者的主流论调,认为包括独中、华校等的多源流教育体系是国民团结的绊脚石,更遑论要承认统考。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一种米养出百种人吧?

无论如何,统考文凭的含金量看来还是毋庸质疑,如国际上好些知名大学都接受统考成绩作为录取的考量,而沙巴、砂拉越政府也都率先于中央政府承认统考文凭。

独中生不报考统考

但近年来,我也逐渐发现独中统考面对另一个可能还是蛮严重的挑战。至少在沙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独中生,在高二时考了教育文凭后也就不再读高三,也就当然不考高中统考了。他们有些直接去读一些大学的先修班,过后可直升有关大学;也有些是去修读报考一些其他国家的公共考试,以便“可选读的大学更多”。

在与彼等或彼等的父母交谈时,发觉除了以上坦白说较为功利心态浓厚的原因外,彼等选择不考统考的原因,也包括“统考太难考”、“统考需要考的科目太多”等。后来与西马朋友谈起时,发觉一些当地行双规学制的独中也面对相似的不报考统考问题。

这问题的确颇为棘手,因为如这些独中走回以前好像我就读时的高三才一起考统考与教育文凭的方式,则存心要读完高二即离开的学生也还是可以私人考生身分来报考教育文凭,而且高三时同时考两种考试也让学生颇为吃力,成绩也未必理想。

无论如何,如果报考统考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则有关方面向政府争取尽早承认统考文凭时,底气就相应地减弱了。所以,如何确保统考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来吸引更多学生报考,仍然值得大家集思广益。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