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美国大选中国希望谁赢?/魏开星

《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中国正就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做准备。报道称,一些中国官员认为,特朗普重返白宫对中国有利。例如会加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美国作为单一世界强国的衰落,导致美国国内更多政治和社会混乱,让拜登建立的盟友离开美国,并帮助中国与欧洲重建关系。

然而,整体而言,中国官员相信特朗普当选带来的害处可能会较潜在好处多。先不说中国是否为特朗普卷土重来做准备,即使有,也不奇怪;在这方面最有危机感、行动力最强的算是日本了。

美改朝换代日最紧张

日本执政自民党副总裁、前首相麻生太郎4月23日赴美拜会特朗普,此举被认为是“两边下注”,为特朗普重返白宫的可能性作准备。

我们就说说拜登连任或特朗普“回锅”,究竟哪个对中国较为有利?或者说,中国希望今年底美国总统大选是哪一种结果?

这里需要声明一下,探讨这个话题,与干不干涉美国大选无关。针对美方官员指责中国有意干涉美国选举,中方发言人林剑已经回应了。中国外交部4月29日以“从来没兴趣”反驳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并说“美方不要疑神疑鬼、捕风捉影”。

4年前,两位年近80的老者展开残酷的争夺白宫宝座之战;4年后,年长4岁,还是他们再来一次厮杀,此时拜登已年过80。

世界各国与美国选民一样,对此都感到厌倦与无奈。若一定要在两个烂苹果之间做选择,中国相信会与俄罗斯总统普丁一样。俄罗斯国营电视台2月14日播出普丁接受专访,当被问到拜登还是特朗普当选对俄罗斯有利时,普丁表示,拜登连任“较好”,因他更有经验,做事较能预测,是“传统政客”。

外界都了解,特朗普有亲俄倾向。即使是这样,普丁还是倾向于拜登,可见答案是认真与真实的。

对中国而言,拜登政府虽拉帮结派,借助盟友围堵中国,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在合作、竞争及对抗三者之中,中美还处于竞争阶段;而白宫一直强调中美之间要避免误判,要建立护栏等等,证明华盛顿认识到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接对抗,是美国、中国乃至世界的不可承受之重。这点认知与中方强调和平、稳定、发展相契合。

特朗普再执政更棘手

特朗普执政时候,中国有一段糟糕的经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长刘建超今年访美时所言)。今年2月特朗普表示,若当选将再次对中国征收关税,税率可能超过60%;《华尔街日报》预料他或拿台湾做筹码要求中方购买大量的美国产品。

这些虽是“选举语言”,但从其上一届执政的所作所为及个人风格,特朗普未必做不出。就这两点而言,就比现有的拜登政府令中方更加棘手。

特朗普若再次入主白宫,清算拜登等民主党人,结束支持乌克兰及俄乌战争,退群(再次退出一些国际组织)与断链(盟友关系推到重来)等等,是可以预见的结果。有人分析上述种种对中方较为有利。本人不敢苟同。

退群断链未必利中方

一,美国陷入党争,政局混乱,是美国内政,中方不介入、不干预,更不会幸灾乐祸、不会落井下石;何况美国政局不稳对世界及中方未必是好事。从理性角度考虑,中方并不乐见。

二,尽早结束俄乌战事,一直是中方的主张,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只有北约等少数军事集团希望战争持续。

俄乌战争结束,对中俄关系有利,双方的经贸合作可更大张旗鼓,不受西方的制裁与约束;而且中欧关系将因少了俄乌战事的障碍而有望重新获得提升;中国还可在乌克兰的国家重建事务上大展身手,发挥西方国家难以替代的作用。

有人说了,特朗普与普丁关系良好,美俄关系将改善,对中方不利。这问题在俄乌战争之前或许是个问题,经历了俄乌战事,这类的担忧可以说大为减弱了。

三,特朗普上台将拆散拜登时期建立起的美国与其盟友的各种小圈子。毫不讳言,拜登时代所编织的大大小小圈子,多数属形同虚设,对中方的伤害未必有多大、影响未必有多深。

特朗普“退群”与“断链”,究竟会减轻中方多少压力,要看他具体做了什么。因此,并一定就对中国有很大的利好。

总之,华府智库史汀生研究中心中国计划主任孙韵认为,“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宫,中美关系的上行空间将受到限制,但下行空间却是无底的”。这话比较在理。

反应

 

灼见

【灼见】人民币应对贸易战的利器?/魏开星

特朗普上台后,全世界都将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割韭菜”,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

特朗普已经宣布自2月1日起要对邻国墨西哥、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而在对中国一番示好(声称中美两国合作可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上台百日之内将与习近平见面、强调与习近平之间的“伟大私人关系”等等)之后,对中国加征关税立即被端上台面,从10%起跳,考虑自2月1日起。

人民币贬值是双面刃

应对美方再次挑起贸易战,中方相信有所准备,不至于像2018年那样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其中一招是以人民币适度贬值来应对关税升幅。应该说,人民币贬值也是一个双面刃,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内地专家也存在争锋相对的观点。到底在现实条件下,将人民币贬至7.5元左右兑1美元,其对中国经济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应怎么看?

首先是人民币再贬值作用有限。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再贬值的幅度已很有限,应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加征关税有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是却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效应。目前,人民币离岸价在香港市面上可兑换的是7.3元兑1美元。若按照外资投资银行的预测,人民币贬到7.5元兑1美元,也就还有2%左右的降幅。以2%的贬值幅度去对冲即使是10%的加征关税,尚且力度有限;何况特朗普心目中对华加征关税远不止10%。可见,中方欲以透过汇率变动来对付美方的关税策略,其胜算极小。

相反,按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套路,美方在征收关税的同时,势必要求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如农产品,像大豆、小麦等。这时,人民币加大贬值幅度,在进口三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货时,便要付出更多的美元。这是在中美贸易之间。

中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欧盟等,因顺差较大且没有采用本币交换,人民币贬值对中方的出口能获取一些优势;但对于像俄罗斯、巴西等国,由于更多的是采取本币交换,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就不起作用了。2024年,中俄贸易额将近2500亿美元,其中90%采取本币交换。

不利吸引外资

其次是人民币再贬值对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不利。近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外资投入到资本市场上呈现下降态势,甚至还有外资撤资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走贬,令到外资赚取人民币换成美元时汇率上损失不小。同样,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出海到外国投资时,若人民币比价长期疲软,对外投资也十分不利。

中国人民银行在冠病疫情前常常将“人民币没有进一步贬值的基础”挂在嘴边,那时人民币兑美元在7算之内;而自2022年9月15日开始跌出7算至今已2年3个月有余了。因此,从这意义上说,人民币不能再大幅贬值了。

顺差过大不是好事

第三是以汇率优势去获取贸易好处将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弹。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将近1兆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引发西方舆论的强烈关注,声称这是二战后极少见的现象。事件必须引发中国的警觉,贸易不平衡将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顺差过大不是好事情,势必令到逆差国的不满。

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贸易不平衡轻者被要求进行贸易谈判,重者引起贸易战甚至是战争。中方若在贸易强势的条件下,再以汇率获取贸易便利,实属不智,也不足取。

最后是长期走贬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每走一步都很重要。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中国经济实力已达“坐二望一”的阶段,其货币地位将相应地维持强势,而不能因一时一事而令货币长期走弱;何况,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基金及金砖国家去美元化中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为此,人民币在现时情况下,不宜过度走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