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节庆正名 求同存异/胡逸山博士

每年到了这两个多星期的时段,对我来说可算是个“尴尬期”吧!

事关从8月31日到9月16日,一般上在本地,尤其是东马都会有着有关节庆的“正确”称呼的争议。

成东西马夹心人

作为游走在东西马之间的东马人,而且又是评论海内外时事的公众人物,一方面自不免需要循俗在社交媒体上张贴一些恭贺节庆的帖子,另一方面又会被问起对于这些节庆名称的看法。

其实最大的争议还是在于8月31日。长期以来,本地的电视等媒体灌输包括在东马的我们说那是“国庆日”。

顾名思义,这个日子应该是庆祝在国家历史上发生过的某件最为重大的事件。翻开课本,里边告诉我们,那是庆祝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取得独立的日子,所以称为“国庆”。

可能对于绝大多数的西马人来说,当下这个国家马来西亚,就是从当年马来亚联合邦随着在1963年沙巴、砂拉越与新加坡“加入”后(新加坡后来退出再行独立建国)被“扩大”而延伸下来的。

所以,马来亚的国庆日,也就顺理成章地应该被当着是马来西亚的国庆日,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看来那问题就出在于越来越多的东马人,好像不认为马来西亚是马来亚的自然扩大与延伸而成。

许多东马人认为,1957年尚无马来西亚这个国度,只有马来亚联合邦,所以马来亚的国庆日在原则上就不应被理所当然地成为马来西亚的国庆日。

在1963年,马来亚、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四邦是在平等的前提下“共组”而建立马来西亚,而不是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加入”并“扩大”马来亚以成为马来西亚。

这也就是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与马来亚不是从属与主体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这样一来,马来亚的国庆日就不应该被想当然尔地被直接“挪用”为马来西亚的国庆日。

有时我感觉在这课题上,自己是个被夹在东西马之间的夹心人,尤其在这两周以及前后的敏感时期,会不时被各界追问,要求我说明自己对这课题的看法。

坦白说,身为东马人,我当然希望看到东马的两邦有着与马来亚作为一个整体同等的政治地位,而不只是被当成与马来亚的11个州属拥有同等的地位而已,也就是只是作为13州之二而已。

多元国家正面典范

与此同时,我还是坚信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国家的实验是值得让它成功的。可不是吗,如果一个如马来西亚般的多元文化而又地域各异的国度都能和谐以至繁荣,那不就是世界其他许多相似国度的一大正面典范吗?

所以,马来西亚这个国家的成功运作,不只是为了本地的利益而已,而是对于世界和平起着积极的作用。

碰巧沙巴在1963年的独立日也落在8月31日(砂拉越则为7月22日)。所以每当我需要为该日“冠名”时,我一般会用上“独立日”(即默迪卡日)或新近流行的“沙巴日”来应对;有时甚至把独立日与沙巴日两个名一起用。

我不讳言这是一定程度上的蒙混过关,而且这样也许会引起一些砂拉越朋友们的不满,因为彼等的“独立日”可是早了一个多月的,在此只好陪个不是。

我也还是硬着头皮,起码目前先这样用着,直到有更具创意但又不乖离这些日子真正意义的叫法出现吧!

至于9月16日,被称为马来西亚日大家应该不会反对,但如取代8月31日而成为(起码在东马人眼中)名副其实的国庆日,西马的朋友们也许就不很自在了,因为彼等较为熟悉的可能还是后者。至于前者也就至多意思意思庆祝一下。

总之,要有面面俱圆的节庆称呼殊不容易,但东西马之间一定程度的妥协,也还是这个求同存异的国家一个重要建国历程。

视频推荐 :

反应

 

要闻

张庆信:尽力投入赈灾 “抱歉无暇回复新春祝福”

(民都鲁2日讯)全力投入东马严重水灾赈灾与重建工作的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表示,尽管无法逐一回复各界的新春祝福与关怀,但就是这些祝福和鼓励,给予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张庆信今日在脸书发文指出,他的国州选区——砂拉越民都鲁与都东,皆为此次水灾的重灾区,许多居民原本计划与家人共度新春佳节,却因灾情受到严重打击。  

“眼见乡亲父老受灾,我与团队只能尽最大努力投入赈灾与重建工作。然而,水灾影响范围广、受灾人数众多,我们分身乏术,感到心力交瘁。”  

张庆信坦言,近日收到许多新春祝福与关心,但因忙于赈灾,无法一一回复。他对此深感抱歉,并强调自己已感受到大家的温暖。  

“大家的祝福是我支撑下去的动力,大家的鼓励让我更有信心突破困境。

“相信我们一定能携手共渡难关,重建希望。”  

张庆信的贴文引发热烈反响,许多网民留言称赞他是最棒的部长,并叮嘱他在忙于赈灾的同时,要注意自身健康。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