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语文:研究工具或优劣标准/廖文辉博士

英国自工业革命以后,通过其船坚炮利侵占领土,剥夺原料,制造成品后向世界倾销,成为日不落的帝国。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强国,通过美元和美军主导世界。

英文成为世界语文,形成要在国际上立足,必须掌握英文的局面。马来西亚是英国殖民地,英语自然成为主要用语,即使独立后马来文成为官方语文,但英文仍然位居主导。

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英文让许多家长趋之若鹜,英文成为强势的主流语文。这种现象在学术界极为明显,甚至出现不以英文发文就无法同学界交流,或不入流的现象。

英文水平有待加强的学者只好向朋友请托,或花钱找人翻译,想方设法,没有两三篇,至少也弄个一两篇英文文章。实际上,文章是发出去了,但效果如何,是否真能因为这少数几篇带来影响,引起学界关注,恐怕大家心里有数,这些举动或许更大的作用在满足校方的评估升等要求。

三语精通谈何容易

另有部分还停留在殖民意识的学者,患上英文至上的幻想症,对大部分只能以中文发文的学者指指点点,好似不以英文发发表从此仕途黯淡。他们的一番苦口婆心,或许出于好意,然而三语精通谈何容易。

三语运用自如固然可喜可贺,能够出入不同语种的学界,增进交流。就好像民间学者,虽然不规范,但也是对学术有所贡献,无需排斥拒绝,他们的贡献常常不亚于象牙塔内的学者,又何须非此即彼。

我也有留美的朋友,英文极好,但坚持用中文发文,令我敬佩。用何种语文虽关乎个人的能力,但同时也涉及个人喜好。

即使使用英文发文,也不见得会引起学界的注意,让学界看到你其实不是语文,而是你的问题意识,你的创新,有无超越前人的观点,甚至开疆拓土,开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即使以中文书写,由于学术价值高,就会有英译本面世。

瞧不起中文研究成果

那些凡事以为非得以英文发文的,其实是倒果为因,本末倒置了。甚至还有更为严重的,有不少留学欧美学成归来的学者,认为中文研究的成果不科学、不学术、不客观,乃至拒绝使用中文的成果,以为只要不参考英文文献,你的成果就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这类的学者就不值一谈了。

英文的优势是挟着殖民统治和科技的力量,成为学术话语,并划出一套规范,做了不少开创性的研究,成就斐然。然而,近20年的华人研究,中文学界在这领域已经逐渐崛起,在不少方面有所超越,英文成果退潮明显,中文的成果比之前更为细致深入,并有开创性的研究。3年一度的世界华人研究学会主办的国际研讨会(ISSCO)之论文几乎是中文,可见一斑。

有不少老一辈,乃至出国喝洋水的新生代英文学者,内心或多或少仍然瞧不起中文成果,这种殖民时期留下的妄自尊大的心态,恐怕要摒弃了。

现在的学者基本上都有双语的能力,我们无需妄自菲薄,也不需妄自尊大。不久将来,如果学界有需要,相信不少中文著述将会陆续被翻译成英文。

语文只是研究的工具,不是拿来瞧不起人或为难他人的工具,也不是判断学术成果好坏的标准,其关键原则是以自己最熟悉、喜欢的语文来书写即可。

反应

 

要闻

马中联办春节庆典 安华用中文向全球华人送祝福

(吉隆坡25日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今晚用中文向马中两国及全球华人送上春节祝福,他还引用宋朝诗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马中关系。

他认为,这诗词能够体现马中两国的关系发展,历经重重困难和考验,迎来光明与美好。

“我们和中国的关系,在经过许多的不确定性后,互相接纳,到建立互相信任的深厚与稳固情谊。”

中国历史悠久的“欢乐春节”今晚在吉隆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全球启动仪式,安华受邀主持开幕。

安华致词时还提到,去年访华行,他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谈中,彼此交换的不限于经济和贸易投资建议,也包括维护和平,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友谊。

“习近平谈到文明发展时,我跟他说,很少领袖如此具有远见,他不仅要确保经济强劲,国家和平稳定,还尊重文化和文明。”

马中关系超越贸易和投资

安华表示,现下时代各国除了要促进投资和贸易,也要尊重文化和文明差异,以及需要文明对话。

“我们需要接受春节文化也是大马文化的一部分,大马人民要互相尊重和包容彼此的文化和文明,让每一位大马人以国家为荣。”

与会者包括副首相拿督斯里阿末扎希、下议院议长丹斯里佐哈里、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以及中国文化旅游部副部长高政。

张庆信:中国认可我国多元文化

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表示,马中两国在遗产保护和旅游推广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他感谢,中国选择在大马为“欢乐春节”主持全球启动。

“不仅是中方对我国多元文化的高度认可,也提供我国向世界展示多元文化及和谐包容的机会。”

他说,马中提升交流、加强两国文化经济联系,也为两国旅游打开新的道路。
此外,中国文化旅游部部长孙业礼指出,春节,起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春节是马来西亚和中国共同庆祝的节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