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金门翻船案说明什么?/魏开星

今年1月13日台湾总统选举后,被称为“双独”的赖清德、萧美琴搭档取得40%的选票当选为下一届台湾领导人,延续民进党执政。

台湾民进党的蔡英文执政8年来,两岸关系陷入低潮,官方往来断绝,民间积怨加深;民进党当局不承认象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失去官方交往的政治基础,正给美国操弄台湾问题、遏制中国创造机会;而民进党政府投怀送抱,充当美方在印太战略中打压中国大陆的“棋子”。

中国本希望2024年的换届选举,可以将不得民心的民进党政府“下架”,换上对两岸交流较为积极的非绿政党。由于非绿阵营内部统合失败,加上华盛顿的干预,因此,即使有60%的台湾民众要求“政党轮替”,结果仍然落空。

赖清德当选冲击台海

赖清德素来有“台独金孙”的恶名,且曾经自诩为“务实的台独工作者”,他的当选,外界普遍对台海局势可能滑向战争平添几分忧虑。西方舆论担忧中国会在赖清德正式走马上任的5月20日前,举行针对台独政府的军事行动,如再来一次“围岛实弹演练”。

在离这个“大日子”还有不到3个月的2月14日,一个突发事件爆发了。2月14日,一艘来自福建的快艇在金门附近海域疑似逃避台湾海警的追捕翻船,导致2死2伤。 

中国国台办当日谴责台方粗暴对待中国渔民导致惨案;而台湾陆委会15日早晨发表声明,指台方无错,中国应管束渔民。事件本身加上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太三的态度,激发中国舆情汹涌,认为台方有意制造事端,是对上个月中国宣布拓展民航M503航线,令中国航线逼近所谓“海峡中线”的报复行为。中国舆论认为,发生这样一桩恶性事件,对于蕴积多重风险的两岸关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起事件是民进党当局奉行以中国为敌,执行严防中国、“吓阻中国”政策的一个反映。正如国台办发言人所指出的,一段时间以来,民进党以各种借口强力查扣中国渔船,以粗暴和危险的方式对待中国渔民,“这是导致这起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协商能把坏事变好事

事件揭示的事实,对两岸的警示不容忽视。

首先,两岸海权、渔权重叠,要靠协商。海权与渔权由于在海上,不像陆地只要画一条线就能相对清楚;而且作业的渔船速度较快,客观来说容易越界。邱太三指责中国渔民、并要求中方约束渔民是双重标准。

请问,台湾的渔民没发生过越界捕鱼遭别国扣押的事件吗?何况,两岸在金厦等海域的海权、渔权界限,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缘故,存在不少重叠的区块。这种属于两岸官方管辖的差异,在中国渔民看来,都属一个中国,自然不怎么放在心上。

在两岸关系处于有商有量的良性互动时期,官方有不少默契,执法单位也不至于如此粗暴;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民进党政府把两岸之间的所有协商、默契都抛之脑后,此类意外只会多不会少。如果台湾当局能在此事上拿出诚意,与中国有关方面展开协商,未免不能令“坏事变好事”。

两岸对立情绪加剧

其次,两岸民众的对立情绪,将在赖清德民执政后,更加高涨。中国民众的情绪主要不满民进党政府“吃里扒外”,充当美国压制中国发展的帮凶;而台湾民众对中国的“反感”,来自官方与亲绿媒体对中国政策的曲解、诋毁、抹黑。随着两岸交往的疏落与中断,两岸之间的对立情绪将加剧。金门翻船案既是这种情绪的折射,又将令到对立情绪进一步延烧。

最后,警惕意外事件引发两岸冲突。自蔡英文上台以来,两岸实际上已处于“冷战”状态。在“冷战”时期,双方的敌对情绪并不比“热战”时为少,因此,双方的“非战争”摩擦将陆续有来。此次金门翻船案仅仅是开端。

战争往往由一些局部、看似并无关联的意外事故引爆。这是历史的教训。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居然是塞尔维亚的一名愤青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德大公与妻子索菲亚。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历史的吊诡之处,莫过于此!

反应

 

灼见

【灼见】人民币应对贸易战的利器?/魏开星

特朗普上台后,全世界都将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割韭菜”,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

特朗普已经宣布自2月1日起要对邻国墨西哥、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而在对中国一番示好(声称中美两国合作可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上台百日之内将与习近平见面、强调与习近平之间的“伟大私人关系”等等)之后,对中国加征关税立即被端上台面,从10%起跳,考虑自2月1日起。

人民币贬值是双面刃

应对美方再次挑起贸易战,中方相信有所准备,不至于像2018年那样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其中一招是以人民币适度贬值来应对关税升幅。应该说,人民币贬值也是一个双面刃,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内地专家也存在争锋相对的观点。到底在现实条件下,将人民币贬至7.5元左右兑1美元,其对中国经济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应怎么看?

首先是人民币再贬值作用有限。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再贬值的幅度已很有限,应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加征关税有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是却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效应。目前,人民币离岸价在香港市面上可兑换的是7.3元兑1美元。若按照外资投资银行的预测,人民币贬到7.5元兑1美元,也就还有2%左右的降幅。以2%的贬值幅度去对冲即使是10%的加征关税,尚且力度有限;何况特朗普心目中对华加征关税远不止10%。可见,中方欲以透过汇率变动来对付美方的关税策略,其胜算极小。

相反,按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套路,美方在征收关税的同时,势必要求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如农产品,像大豆、小麦等。这时,人民币加大贬值幅度,在进口三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货时,便要付出更多的美元。这是在中美贸易之间。

中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欧盟等,因顺差较大且没有采用本币交换,人民币贬值对中方的出口能获取一些优势;但对于像俄罗斯、巴西等国,由于更多的是采取本币交换,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就不起作用了。2024年,中俄贸易额将近2500亿美元,其中90%采取本币交换。

不利吸引外资

其次是人民币再贬值对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不利。近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外资投入到资本市场上呈现下降态势,甚至还有外资撤资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走贬,令到外资赚取人民币换成美元时汇率上损失不小。同样,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出海到外国投资时,若人民币比价长期疲软,对外投资也十分不利。

中国人民银行在冠病疫情前常常将“人民币没有进一步贬值的基础”挂在嘴边,那时人民币兑美元在7算之内;而自2022年9月15日开始跌出7算至今已2年3个月有余了。因此,从这意义上说,人民币不能再大幅贬值了。

顺差过大不是好事

第三是以汇率优势去获取贸易好处将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弹。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将近1兆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引发西方舆论的强烈关注,声称这是二战后极少见的现象。事件必须引发中国的警觉,贸易不平衡将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顺差过大不是好事情,势必令到逆差国的不满。

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贸易不平衡轻者被要求进行贸易谈判,重者引起贸易战甚至是战争。中方若在贸易强势的条件下,再以汇率获取贸易便利,实属不智,也不足取。

最后是长期走贬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每走一步都很重要。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中国经济实力已达“坐二望一”的阶段,其货币地位将相应地维持强势,而不能因一时一事而令货币长期走弱;何况,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基金及金砖国家去美元化中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为此,人民币在现时情况下,不宜过度走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