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阻23条立法 彭博社钻空子/魏开星

香港特区政府于3月8日将《基本法》第23条即《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刊宪,并“破天荒”首次同日召开立法会大会,为23条立法首读。

对于港府“开快车”,多名立法会议员意料,因应英美官员高调开腔反对23条立法,相信中央为避免“夜长梦多”,防范外部势力阻挠立法。

张冠李戴炮制假新闻

说到外部势力企图阻挠23条立法,美国彭博通讯社来了一次“现身说法”。该社3月6日刊出报道,题为“HK Security Law Public Consultation Lists Facebook, YouTube ”,并以“HK says Telegram should be prohibited in Article 23 ”及“HK says Signal should be prohibited in Article 23 ”作为标题。内容讲述23条立法咨询结果的部分公众意见,包括:“建议将面簿、优管等网站撤出香港市场”,因“Telegram、signal及部分加密通讯软件成为犯罪分子罪恶温床,并具有统领行动,发布煽动消息等性质。23条应禁止相关通讯软件在香港使用。”

彭博社直接将公众建议等同于23条立法的条文,显然是炮制假新闻,断章取义;有意制造混乱,干扰立法工作。

3月6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表声明,对上述错误报道表示强烈不满,并予以谴责。同时严正声明,特区政府并未建议禁止任何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或流媒体在香港运作。美国彭博社3月7日在报道中承认,早前一篇有关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的报道存在错误。 

彭博社利用了23条立法咨询结果的部分公众意见,张冠李戴到23条立法的条文中,钻了偷换概念的空子,以获取轰动效应;之后当香港特区政府澄清与反驳后,又巧妙、间接地道歉。

这是西方媒体在所谓的“新闻自由”之下的惯用伎俩。其特点是明知道是假新闻,却如法炮制;当获得关注后,再言不由衷地“道歉”。这对于媒体本身,收益极大,代价极小;对舆论而言,公众往往只记住了其前面的“假新闻”,先入为主,对其后边的“道歉”往往并不为意,以至于导致“假新闻”的受害方,通常是“跳进黄河洗不清”;越澄清越不清,越描越黑。

作为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彭博社,针对香港23条立法,用上了如此伎俩,宁可冒赔上信誉的风险,也要一意孤行,显然已超出其新闻业务的范畴,只能用隐藏着比新闻专业更诱人的政治目的来揣度了。

给23条立法正反启示

彭博社对23条立法如此紧张与敌意,反证其抱有超出媒体之外的使命,那就是“反中乱港”。香港23立法后,像彭博社这样的媒体还能在香港正常展开其专业业务,直接打脸西方媒体对此项立法的诋毁与污蔑;同时,若23条立法后,一些西方媒体再也不能从事一些与专业本身无关、与危害中国国家安全靠边的工作,证明此项立法工作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西方社会,媒体、舆论及新闻自由被视为除了行政、立法及司法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其积极意义在于保证了民众的知情权及对公权力的监督。

然而,西方强势媒体除了在其国内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外,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往往成为干涉别国内政、实现其本国全球战略目的工具,甚至是沦为情治机关的帮凶与打手。

对此,正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亟需健全国家安全法规,防止机密泄露、防范外国干涉及堵塞国安漏洞的初衷。因此,从彭博社出“烂招”千方百计地抹黑、混淆香港23条立法工作的目的来看,更加确信23条立法工作是必要,并且真正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以公众利益抗辩须慎重

彭博社的行为也给23条立法带来更深刻的启示,就是对待以“公众利益”作为违反国安法律抗辩的理由,确实需要慎重对待,正如香港律政司长林定国所说的“门坎会更高”;否则,分分钟会被一些国际媒体钻了法律的空子。一些媒体今天可以钻新闻报道手法的空子,难保明天不会钻国安法律的空子!

对于西方国家对己对人的双重标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同样,西方的“新闻自由”也是有国界的。

一些媒体在其国内或许是行侠仗义的“无冕之王”,到了国外就成为行使舆论霸权、混淆视听、制造事端、挑动民众与政府矛盾对立、颠倒黑白的策源地和始作俑者。

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所言:“有公信力才用影响力!”中国古话说得好,“诚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奉劝像彭博社这样的世界级媒体,应该珍惜自己的羽毛,切勿在一次次的“自作聪明”中流失多年来积攒起来的“公信力”,不要被西方文化的优越感迷失了双眼,更不能凭借“傲慢与偏见”横行天下,沦为地缘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反应

 

灼见

【灼见】人民币应对贸易战的利器?/魏开星

特朗普上台后,全世界都将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割韭菜”,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

特朗普已经宣布自2月1日起要对邻国墨西哥、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而在对中国一番示好(声称中美两国合作可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上台百日之内将与习近平见面、强调与习近平之间的“伟大私人关系”等等)之后,对中国加征关税立即被端上台面,从10%起跳,考虑自2月1日起。

人民币贬值是双面刃

应对美方再次挑起贸易战,中方相信有所准备,不至于像2018年那样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其中一招是以人民币适度贬值来应对关税升幅。应该说,人民币贬值也是一个双面刃,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内地专家也存在争锋相对的观点。到底在现实条件下,将人民币贬至7.5元左右兑1美元,其对中国经济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应怎么看?

首先是人民币再贬值作用有限。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再贬值的幅度已很有限,应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加征关税有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是却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效应。目前,人民币离岸价在香港市面上可兑换的是7.3元兑1美元。若按照外资投资银行的预测,人民币贬到7.5元兑1美元,也就还有2%左右的降幅。以2%的贬值幅度去对冲即使是10%的加征关税,尚且力度有限;何况特朗普心目中对华加征关税远不止10%。可见,中方欲以透过汇率变动来对付美方的关税策略,其胜算极小。

相反,按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套路,美方在征收关税的同时,势必要求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如农产品,像大豆、小麦等。这时,人民币加大贬值幅度,在进口三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货时,便要付出更多的美元。这是在中美贸易之间。

中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欧盟等,因顺差较大且没有采用本币交换,人民币贬值对中方的出口能获取一些优势;但对于像俄罗斯、巴西等国,由于更多的是采取本币交换,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就不起作用了。2024年,中俄贸易额将近2500亿美元,其中90%采取本币交换。

不利吸引外资

其次是人民币再贬值对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不利。近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外资投入到资本市场上呈现下降态势,甚至还有外资撤资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走贬,令到外资赚取人民币换成美元时汇率上损失不小。同样,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出海到外国投资时,若人民币比价长期疲软,对外投资也十分不利。

中国人民银行在冠病疫情前常常将“人民币没有进一步贬值的基础”挂在嘴边,那时人民币兑美元在7算之内;而自2022年9月15日开始跌出7算至今已2年3个月有余了。因此,从这意义上说,人民币不能再大幅贬值了。

顺差过大不是好事

第三是以汇率优势去获取贸易好处将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弹。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将近1兆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引发西方舆论的强烈关注,声称这是二战后极少见的现象。事件必须引发中国的警觉,贸易不平衡将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顺差过大不是好事情,势必令到逆差国的不满。

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贸易不平衡轻者被要求进行贸易谈判,重者引起贸易战甚至是战争。中方若在贸易强势的条件下,再以汇率获取贸易便利,实属不智,也不足取。

最后是长期走贬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每走一步都很重要。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中国经济实力已达“坐二望一”的阶段,其货币地位将相应地维持强势,而不能因一时一事而令货币长期走弱;何况,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基金及金砖国家去美元化中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为此,人民币在现时情况下,不宜过度走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