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堪忧/魏开星

近来,一种担忧香港失去金融中心地位的形象说法——“金融中心遗址”甚嚣尘上。此说一出,立即引发热议。

香港内部尤其是金融界认同此等“警讯”的人不在少数。香港今年的股市表现,如大多数情况下的日交易额在800亿港元之间,IPO总金额少于东南亚的印尼等等,似乎为这种担忧提供依据。然而,这还仅仅是表面现象。

香港五行缺“金”

导致香港金融中心可能发生动摇的内在原因,首先在于资金外流。香港历来是个自由港,没有外汇管制,国际资金来去自由,为何资金外流成了问题?有几个因素造成资金单方向离开香港,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来来去去。这些因素包含移民带走资金、美元加息吸引国际热钱流向美国本土、欧美基金减少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总部的资产配置比重等等。移民带走资金最主要的部分是港人持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移民英国;欧美基金减少在香港及中国内地的投资比重,关键受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地缘政治影响;同时,美国近年出台系列政策,限制美国资本投资中国内地的一些高科技公司。这样,一个资金不充裕的“金融中心”,还能叫“国际金融中心”吗? 

其次在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越来越将香港视为中国的一个普通城市。给予香港的贸易最惠国待遇、香港驻美国经贸代表处的特殊待遇等等被废除,就是这种认识下的产物。如果香港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普通城市,就不可能是国际金融中心,最多只是像深圳、上海一样的国内金融中心。西方的潜台词是香港实行的已经不是“一国两制”,而是“一国一制”了。其中一个最显著的论据是,中国“国安”任务落到了香港的头上,这不单单是《港区国安法》在香港落地实施的问题;接下来还有香港《基本法》的23条立法。

治港方式改变

确实自从2019年反修例风波后,中国中央政府改变了对香港的管治方式,体现在:在香港实施《港区国安法》,修改了选举委员会、行政长官、立法会及区议会的选举办法,强调爱国者治港,将之前的一些泛民主党派、人士全部排斥在上述几场选举之外。

然而,中国中央政府强调全面掌握管治权,是西方背后支持的反中乱港分子胁迫特区政府及中央政府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结果也是西方以此攻击中国及继续搞乱香港的目标。

自从2020年6月30日《港区国安法》实施以来,香港的“一国两制”经已回不到从前了。“50年不变“的后半场即后25年,是否就是另一种版本的”一国两制“了?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同理,以疫情之后经济、社会、民生复常不理想,股市、楼市低迷,香港在中美竞争中两面不讨好,甚至遭到美方的制裁等等为理据,就下结论香港已成“国际金融中心废墟”或者“遗址”,难以服众。当然,作为一种警示,对当局敲一下警钟,未尝不是良苦用心。

忠言逆耳利于行

笔者以为,只要香港的普通法系还能坚持独立性,法治精神还未被损害;及香港仍然是货币可自由兑换、资金可自由进出的自由经济体,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就不会轻易失去。尽管如此,中国内地及香港政府均不可掉以轻心。

第一,从中央政府到主管香港的有关部门,乃至特区政府,都要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于国家全局性意义有深刻认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祖国改革开放中的无可替代作用,从初期的引进外资到现在的“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人民币最大的离岸中心均被一再证明了。近日,香港特首李家超也强调,国家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寄予厚望。可见,从中央到特区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稀缺性”认识没有减弱。

第二,矫枉过正、“政治化”与“内地化”都不应是香港的选项。在与敌对势力争夺香港的管治权之后,进入“爱国者治港”的新阶段。“爱国者治港”是个新课题,切忌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香港始终是个经济城市,治港要避免“政治化”。同时,在强调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大湾区时,不可忽视与丧失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的特色。

反应

 

灼见

【灼见】DeepSeek赢在格局/魏开星

自特朗普1.0时代开始,美国除了对中国展开贸易战之外,还在金融、网络、科技等领域对之“围追堵截”。

4年前,拜登上台后在对华科技战上更加变本加厉:筑起“小院高墙”,扬言“脱钩断链”,将上千家中国企业、科研单位及高校拉进“实体清单”,加以“制裁”。

美方的盘算是只要在关键设备、要害系统、重点软件对华“卡脖子”,中国的科技进步将被滞后与拖延,美国的科技霸主将高枕无忧。

中国科技对外“秀肌肉”

然而,6年多过去了,中国高科技非但没有被卡死,反而在越来越多的行业或全面或局部地追赶甚至超越对手。在出口新三样“电动汽车、光伏能源、锂电池”全面碾压西方世界之外,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有意地向外披露了令世人惊讶的高科技成果。

比如,珠海航展中的机器狼、“虎鲸号”无人作战艇及“昊龙”货运航天飞机等等;又如,中国两大军工企业“成飞”与“沈飞”,都选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毛泽东的诞辰12月26日,试飞各自的第六代战机;以至于美军驻太平洋司令破天荒地“屈尊降贵”,声称要与中国“和平相处”。再如,春晚上扭秧歌的机器人。

特朗普开启2.0时代,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旗帜举得更高,将“美国优先”再次唱响,视象征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人工智能(AI)竞争为国运之战(“星际之门”Stargate),以此维系美国科技霸权。正当此时,中国的一家仅为140人的小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却给雄心勃勃的白宫、硅谷及华尔街泼了一大盆冷水,给中国人送上一份春节大礼包。

中美人工智能水平拉近

原来,这家公司只用了不到美国AI巨头一个高管年薪不到的训练费用,即推出与美国最牛的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水平相当的模型DeepSeek R1;而且还完全开源。对此,除了业内人士被惊掉下巴外,全球各地各种反应层出不穷,不足为奇。

笔者觉得DeepSeek除了在技术层面创新外,在道德范畴赢在格局与胸襟。后者是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普遍高于美式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一个生动事例。

Meta的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认为,DeepSeek事件不应被解读为“中国在AI领域超越美国”,而是“开源模型正在超越专有模型”。此种观点明显是“盲人摸象”、显然是为本国同行的失败开脱与辩解。

DeepSeek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为何有完全开源及几乎免费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崇高境界?其背后是中国精神。因此,DeepSeek是典型的中国故事!

中华文明道德水准更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倡导和平、发展,互利双赢、和平共处,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冷战思维、零和博弈、集团对抗;关于中美关系,中方强调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也主张共商、共建、共享等等。深度求索AI模型的“完全开源”与服务全球的理念,与上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名为OpenAI的公司恰恰不是Open的,而是闭源的。这与美国优先、白人至上、追求强权政治、称霸世界如出一辙。

有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中国公司赢了美国同行,如同中国赢了美国一样,其格局高下立判。

我们经常说,贵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怎么提不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是美国缺乏文化底蕴还是格局太小,相信两个因素都有。以至于,当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广受欢迎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却展开抵制、唱衰、抹黑、诋毁、诬陷、破坏,无所不用其极。

眼看使出浑身解数,都无济于事时,拜登政府只好炮制美版的“香料之路”,设想与“一带一路”抗衡;不料,一场以巴战争令“香料之路”被扼杀在摇篮中。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