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从黎智英案看“编辑自主”/魏开星

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涉嫌违反《港区国安法》等案件,于2023年12月18日开审,目前案子还在审理之中。

与此同时,《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草案》(简称《基本法》23条,下同)于今年3月19日晚完成三读,并获香港立法会议员89票全票通过。以上两件事情从表面看似乎并无紧密关联,实际上有心人却将之加以勾连。

西方媒体将黎智英案与《基本法》23条立法混在一起,声称黎智英等一众人等遭《港区国安法》审判是对香港新闻自由的破坏;而23条立法削弱了香港一国两制的空间。其目的在于:一方面要求释放黎智英,为他脱罪;另一方面诋毁、抹黑及反对23条立法。

黎是“激进政治人物”

黎智英是《苹果日报》老板,这没错;可他却称不上是媒体人,也不是文人,虽然他也偶尔在自己办的媒体上发表一些署名文章。

香港的报纸老板有两类,一类是文人,即文人办报。如,查良镛(金庸)创办《明报》、林行止创办《信报》。

另一类是商人,即商人办报。如,于品海收购《明报》集团、黎智英创立《壹周刊》、《苹果日报》等。

办报的文人与办报的商人,与政治的关系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保持与政治的相对独立性,即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抽离;另一种本身就是政客,办报的目的除了赚钱还有搞政治。黎智英就是后者。

黎智英不仅是政客,还是一名“激进政治人物”,多次与包括美国总统、副总统在内的多名外国政要会晤,推动国际社会包括美国政府,对北京中央或香港政府实施制裁。

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当口,黎智英卖掉了在大陆的服装公司及服装品牌“佐丹奴”;并在回归后将资金转投媒体,在1997年前面世的《壹周刊》基础上,创立《苹果日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该报似乎是作为单纯的新闻媒体的存在。

凭借雄厚的资本,相对优渥的待遇,《苹果日报》向行家挖角,黎智英将报纸办得风生水起,成为香港纸媒的大佬。

运动的急先锋

2014年香港政治风云突变。占中运动开始,从此,《苹果日报》便越来越政治化,俨然是运动的鼓吹者、号召者及总后台。

作为媒体老板,黎智英的政客面目暴露无遗,并以此为自豪。这种趋势延续,直到2019年反修例风波演变成黑暴运动,《苹果日报》及黎智英本人基本上陷入整场运动的漩涡。

《苹果日报》作为媒体,这时业已沦为“反中乱港”的平台,黎智英也多次亲自下场,参与示威游行;尤其是黎亲自出马,赴美国游说美方对中国内地及香港进行制裁。

当2020年6月30日《港区国安法》颁布实施之后,他们还不收手。这是一个普通媒体老板应该干的事吗?

出于干涉中国内政及为黎智英开脱等复杂的政治目的,《华盛顿邮报》于今年3月中旬发表社论,题为《香港以新安全法加大镇压力度》。

社论指《苹果日报》发表社论支持美国制裁香港官员,是“黎智英行使创始人和老板(owner)的权利”,这“似乎是正常的编辑决定或媒体老板的特权”。

《华邮》语无伦次

《华邮》以此要求释放黎智英。按西方新闻学理念,传媒有“编辑自主权”,不但政府不能指挥传媒工作,即使传媒的老板,也不能把自己的政治观点强加于编辑部身上。

在黎智英案审讯期间,无论从社长张剑虹、副社长陈沛敏或是主笔杨清奇披露出来的壹传媒运作方式看,都是黎智英一个人说了算,根本不容许编辑有异议。

当陈沛敏被辩方律师问及《苹果日报》有没有“编辑自主”时,她笑言:“如果黎先生不出声的时候就有”。

可见,《苹果日报》实质上并无“编辑自主”可言。

至于媒体老板的“特权”,本身就与“编辑自主”自相矛盾。

《华邮》究竟要哪个?或者说,在《华邮》本身的运作中,是“编辑自主”还是“老板特权”?

作为曾经因揭露“水门事件”而名声鹊起的美国主流媒体,不会因为要达到某种目的而语无伦次吧?

反应

 

灼见

【灼见】台湾涉外弊端冰山一角/魏开星

中国国民党立委徐巧芯与台湾资深媒体人何启圣日前相续爆料,台当局援助巴拉圭用于改善当地土著家庭建造住房的200万美元基金,被巴国现任总统挪用至修理总统的飞机和直升机。

何启圣表示,自2018至2023年期间,当局向巴拉圭提供不可退还的1.5亿美元,以换取巴对台的持续支持;巴国政府却把改善人民生活的住屋经费,挪用至总统个人座机的维修上面,这部分已确定属实。这违背当初签署合约中的经费用途,对当地亟待援助的人民不甚公平,外交部有义务说明援助经费遭变更一事。

巴拉圭为台湾现有的17个邦交国之一,且为南美洲的唯一“友邦国”。

无独有偶。2023年8月中,台湾副总统赖清德出访巴拉圭期间会见“台巴科技大学”学生,却有网民爆料台巴科大为空壳学校。可见,台湾的“金钱外交”漏洞百出,百弊丛生。在蔡英文与赖清德即将交棒的前夕,台湾的涉外弊案接连被曝光,外界不禁关注在接下来赖清德执政的4年,台湾涉外工作将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

涉外弊案“一脉相承”

民进党执政下的台湾涉外工作被爆出丑闻、贪腐,蔡英文时期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细究其历史脉络,这还是“传承”自李登辉时期的务实外交。而李登辉推动务实外交的目的是将两岸关系朝着“国与国”的定位发展。因此,李登辉既是台湾金钱外交鼻祖,又是将台独理念付诸行动的始作俑者。

李登辉的务实外交,萌芽于1989年7月台湾当局为推行“双重承认”大肆用金钱收买一些贫穷落后的小国;接着,李登辉以访问日本为目标,试图再次在无邦交国推动“元首外交”;然后,在“参与联合国”问题上,通过其邦交国直接向联大2758号决议挑战,要求检视该决议案。最后,加大固邦和拓邦力度,李登辉亲自上阵访问某些中美洲邦交国;同时,提高金钱外交筹码,以数亿美元与非洲、南太平洋和东欧某些国家“建、复交”。

陈水扁上台后,设立国务机要费, 从经费上保证金钱外交。也因此构成陈水扁众多贪腐案件中的最隐秘部分。由于暗箱操作,只有少数人知晓与经手,逃避监督,送出的金钱数额巨大且并无账目可查而死无对证。

陈水扁推行金钱外交,其目的还是搞一中一台,延续李登辉的“两国论”,将台独国际化,以谋取国际承认。九一一事件后,中美国际反恐合作在小布什时期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流;而扁政府的台独路线遭美方斥为“麻烦制造者”,陈水扁本人因巨贪而锒铛入狱。

邦交国只看重台湾的钱

2016年蔡英文执政,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再陷低谷。台湾的邦交国从20多个,只剩下眼下的17个。这17个小国,之所以与台湾维持所谓的邦交关系,只有一个理由就是看重台湾当局的金钱援助。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代表,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已经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再过一个礼拜的时间,蔡英文就要下台了。据报道,她在下台前拟特赦陈水扁。若真的做了,难免会被人抨击民进党对贪腐的态度不是切割而是同流合污;民进党在野时标榜民主、自由、廉洁;并以此来攻击国民党的“黑金政治”;当民进党重新执政时,蔡政府一方面清算国民党的党产;另一方面自身却陷入贪腐泥淖中不能自拔。

赖清德将如何处置?

现如今,民进党的腐败从台湾传递到邦交国,传到了世界的其他地区。针对经援巴拉圭的200万美元被挪作他用案件,过几天就要上台的赖清德将如何处置?究竟台当局事前知不知晓?或者之前已经默认了?

对此,蔡英文当局及赖清德都要站出来讲清楚、说明白,给台湾民众予交代。否则,外界与岛内民众有理由相信,赖清德政府可能延续从李登辉到陈水扁,从陈水扁到蔡英文的涉外路线。

外交丑闻将贪腐转到外国,糟蹋了岛内民众的血汗钱;同时,还恶化了两岸关系。金钱外交为台独国际化铺路,为一中一台创造国际空间,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中原则唱对台戏。相信类似巴拉圭200万美元的案件仅仅是冰山一角,因此,台湾的涉外弊案不仅是民进党腐败的一部分,还是挟洋自重的手段之一。

随着台湾外交空间的日益萎缩,岛内民众将更加警觉,执政当局的涉外丑闻将更多地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