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美德高官访华 感受“新质生产力”/魏开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今年1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他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接着,今年北京“两会”总理李强将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一时间,“新质生产力”成了中国内地的时髦词汇。实际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政府应对新的产业革命而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构成。

产业政策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政策的特色之一。新中国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来,从1953年到1957年就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种以五年为周期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延续到现在。“十四五规划”时间跨度从2021年到2025年,就是这个范畴。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苏式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模式;邓小平引领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定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该体制下,中央政府保持了对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而产业政府被视为宏观调控的策略之一。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国策

中国提出“新质生产力”,引发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应对中国经济崛起,之前是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单方面提高关税、技术封锁等等;当以上种种的效果有限时,美国财长耶伦前一阵子访华又炮制中国“产能过剩”危害美国及世界的新说辞;并说应对中国“产能过剩”,美方不排除采取任何手段。欧盟执行委员会则以“去风险化”为借口,企图为中国出口“新三样”(光伏太阳能、新能源电池及电动汽车)产品进入欧洲市场设置障碍,以此阻止中欧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商业合作。

在美国政府及欧盟“敌视”“新质生产力”之下,美欧的产业界,尤其是在华投资的企业,却是另一种态度。近年来,尽管有数据与事例显示美欧等地区有外资流出中国内地,然而更多的却是选择继续留在中国;不少跨国企业还增资扩产。这些在华外企试图对中国“新质生产力”政策进一步的了解,以便有机会参与;并期望在中国的政策红利中分一杯羹。

以上便是德国总理肖尔茨今年再次访华时先到重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日前访华时先到上海的背景因素。

在华外企关注“新质生产力”

德国总理肖尔茨4月14日抵达重庆,展开访华之旅。在重庆,他的第一个参观地点是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肖尔茨参观了该公司研发生产的多款氢动力产品以及氢燃料电池解决方案。氢动力系统被誉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心脏”。同时,重庆也具有丰厚的氢气资源,优质优价的氢气是氢能源商用车实现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自肖尔茨走后不久,4月23日,习近平也到了重庆视察。在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提出西部地区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重庆是制造业重镇,正致力于建设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习近平强调,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重庆上海为“中国制造”重镇

无独有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24日下午抵达上海,开启任内的第二次访华行程。25日与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会晤。布林肯就中国贸易政策和非市场经济行为对陈吉宁提出关切,强调美国寻求与中国进行健康的经济竞争,并为在华美国工人和企业寻求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布林肯还在上海与美国商界领袖举行会谈。与重庆的博世氢动力系统公司一样,上海拥有世界第一富豪马斯克名下的特斯拉电动车大厂。

陈吉宁是中国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留学英国的环境科学家、工学博士、教授;而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是空间技术专家,曾任神舟飞船工程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不少“封疆大吏”由一些从事科技工作的科学家担任,这与中国目前正在倡导的“新质生产力”对高级干部的要求很契合。这也是肖尔茨与布林肯第二次访华到北京之前,必须先下到地方的主要动力。他们分别选择重庆与上海,虽一西一东,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反应

 

灼见

【灼见】人民币应对贸易战的利器?/魏开星

特朗普上台后,全世界都将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割韭菜”,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

特朗普已经宣布自2月1日起要对邻国墨西哥、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而在对中国一番示好(声称中美两国合作可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上台百日之内将与习近平见面、强调与习近平之间的“伟大私人关系”等等)之后,对中国加征关税立即被端上台面,从10%起跳,考虑自2月1日起。

人民币贬值是双面刃

应对美方再次挑起贸易战,中方相信有所准备,不至于像2018年那样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其中一招是以人民币适度贬值来应对关税升幅。应该说,人民币贬值也是一个双面刃,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内地专家也存在争锋相对的观点。到底在现实条件下,将人民币贬至7.5元左右兑1美元,其对中国经济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应怎么看?

首先是人民币再贬值作用有限。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再贬值的幅度已很有限,应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加征关税有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是却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效应。目前,人民币离岸价在香港市面上可兑换的是7.3元兑1美元。若按照外资投资银行的预测,人民币贬到7.5元兑1美元,也就还有2%左右的降幅。以2%的贬值幅度去对冲即使是10%的加征关税,尚且力度有限;何况特朗普心目中对华加征关税远不止10%。可见,中方欲以透过汇率变动来对付美方的关税策略,其胜算极小。

相反,按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套路,美方在征收关税的同时,势必要求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如农产品,像大豆、小麦等。这时,人民币加大贬值幅度,在进口三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货时,便要付出更多的美元。这是在中美贸易之间。

中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欧盟等,因顺差较大且没有采用本币交换,人民币贬值对中方的出口能获取一些优势;但对于像俄罗斯、巴西等国,由于更多的是采取本币交换,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就不起作用了。2024年,中俄贸易额将近2500亿美元,其中90%采取本币交换。

不利吸引外资

其次是人民币再贬值对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不利。近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外资投入到资本市场上呈现下降态势,甚至还有外资撤资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走贬,令到外资赚取人民币换成美元时汇率上损失不小。同样,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出海到外国投资时,若人民币比价长期疲软,对外投资也十分不利。

中国人民银行在冠病疫情前常常将“人民币没有进一步贬值的基础”挂在嘴边,那时人民币兑美元在7算之内;而自2022年9月15日开始跌出7算至今已2年3个月有余了。因此,从这意义上说,人民币不能再大幅贬值了。

顺差过大不是好事

第三是以汇率优势去获取贸易好处将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弹。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将近1兆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引发西方舆论的强烈关注,声称这是二战后极少见的现象。事件必须引发中国的警觉,贸易不平衡将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顺差过大不是好事情,势必令到逆差国的不满。

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贸易不平衡轻者被要求进行贸易谈判,重者引起贸易战甚至是战争。中方若在贸易强势的条件下,再以汇率获取贸易便利,实属不智,也不足取。

最后是长期走贬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每走一步都很重要。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中国经济实力已达“坐二望一”的阶段,其货币地位将相应地维持强势,而不能因一时一事而令货币长期走弱;何况,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基金及金砖国家去美元化中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为此,人民币在现时情况下,不宜过度走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