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黎智英案子中的不实之词/魏开星

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与《苹果日报》3间相关公司涉串谋勾结外国势力案,4月16日进行第61日审讯。第五名“从犯证人”、法律助理陈梓华供称,黎智英认为“勇武派无组织、无分寸”,“想领导或者主导勇武派”。

笔者从读者的角度跟踪阅读这些“从犯证人”的供词,彷佛在看连载小说。这些供词中不乏非当事人所能知晓的内情,也不乏现代新闻学或传播学教科书中难以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更有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及作为下属的读书人“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证词中更多的是作为从犯证人对因打一份工,而陷入政治漩涡及“误上贼船”的悔恨与不值。

证词中常“避重就轻”

对于这些证词,审案法官自然有其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然而,从常人的理解基本可以判断,这些曾经是黎智英手下的“高管”,面对法官及控方律师的盘问,会尽量多说些无关痛痒的细节、琐事、小事,少说一些与黎智英被控罪行直接关联的重要证词。

只是“从犯证人”本身也要从自身的利益着眼,多提供些对案件有关的证据,以便有立功表现,从而减轻自身的刑罚。何况,控方肯定也掌握了为数海量的铁证,用于指证黎智英所犯下的罪行。

如何从这些“从犯证人”的证词中,去伪存真,去芜存精,就看法庭的能耐与掌握了多少确凿的证据可用于验证证人的证词了。这些不是本文所能探究的范围。

然而,在连篇累牍公开披露的证词中,读者只要稍加分析与判断,就能发现其中一些明显不真实、并与事实完全不符的所谓“证词”。

举个例子,就是这名黎智英的法律助理陈梓华供称,“陈及后得知黎智英已经知道美国政府内部要求,即整个‘修例运动’不可以有警察或示威民众死亡,也不可以有无止境的暴力”。这段话显然就是不实之词。

搞乱香港不在乎死人

其一,美国想搞乱香港并不在乎香港人的生命,美国国会众议院前议长佩洛西称赞香港2019年的“修例风波”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真实地道出了美国政客的心声。

其二,整场运动中出现上水无辜老翁被砖块击中死亡事件,也出现马鞍山有中年男子当街被淋易燃液体焚烧的恐怖场景,还出现科大学生在二楼停车场跃下惨死的悲剧;还有更多企图嫁祸警察的“诈死”个案。

其三,整场运动中还出现多起警方人员遭黑暴分子袭击、被咬断手指、遭刺伤颈部等恶性案件,证明黑暴分子,不管是“和理非”还是“勇武派”,都不是悲天悯人的“善类”。

其四,整场运动下来,确实未出现因警察执法而导致人命伤亡的意外。这既不是美国、英国的仁慈,又不是黑暴分子的手软;而是香港警察及全体爱国爱港人士的专业、克制与坚忍。

其时,笔者倒是听闻爱国爱港圈子里流传,国家高层要求香港政府在处理“修例风波”时,“不妥协不流血”。

为黎智英开脱将徒劳

陈梓华的供词中的这部分,一方面美化了美国政府,另一方面也为黎智英整合“和理非”及“勇武派”的动机开脱、洗地。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用意,笔者无从揣测。

只知道作为黎智英的法律助理本身就是法律界的专业人士,其面对法庭、法官及控方律师,应对起来必然较那些《苹果日报》的总编、副总编或主笔等一众书生与文人来得更加驾轻就熟。

由此可知,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媒体,若企图从这些“从犯证人”的证词中有意为黎智英开脱的片言只语部分,寻求攻击香港对黎案审判的理据,显然是枉费心机的。

正如,笔者作为一个法律的门外汉,只要稍加分析,就能从“从犯证人”的证词中找出破绽,甄别出证词中为塑造黎智英是“民主斗士”、新闻媒体老板等正面形象的伏笔与铺陈。那么,《港区国安法》的审理法官,还会看走眼吗?何况,有句话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反应

 

灼见

【灼见】人民币应对贸易战的利器?/魏开星

特朗普上台后,全世界都将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割韭菜”,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

特朗普已经宣布自2月1日起要对邻国墨西哥、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而在对中国一番示好(声称中美两国合作可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上台百日之内将与习近平见面、强调与习近平之间的“伟大私人关系”等等)之后,对中国加征关税立即被端上台面,从10%起跳,考虑自2月1日起。

人民币贬值是双面刃

应对美方再次挑起贸易战,中方相信有所准备,不至于像2018年那样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其中一招是以人民币适度贬值来应对关税升幅。应该说,人民币贬值也是一个双面刃,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内地专家也存在争锋相对的观点。到底在现实条件下,将人民币贬至7.5元左右兑1美元,其对中国经济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应怎么看?

首先是人民币再贬值作用有限。人民币在现有基础上再贬值的幅度已很有限,应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加征关税有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是却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的效应。目前,人民币离岸价在香港市面上可兑换的是7.3元兑1美元。若按照外资投资银行的预测,人民币贬到7.5元兑1美元,也就还有2%左右的降幅。以2%的贬值幅度去对冲即使是10%的加征关税,尚且力度有限;何况特朗普心目中对华加征关税远不止10%。可见,中方欲以透过汇率变动来对付美方的关税策略,其胜算极小。

相反,按特朗普上一个任期的套路,美方在征收关税的同时,势必要求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如农产品,像大豆、小麦等。这时,人民币加大贬值幅度,在进口三四千亿美元的美国货时,便要付出更多的美元。这是在中美贸易之间。

中国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东盟、欧盟等,因顺差较大且没有采用本币交换,人民币贬值对中方的出口能获取一些优势;但对于像俄罗斯、巴西等国,由于更多的是采取本币交换,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就不起作用了。2024年,中俄贸易额将近2500亿美元,其中90%采取本币交换。

不利吸引外资

其次是人民币再贬值对吸引外资及对外投资不利。近年来,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尤其是外资投入到资本市场上呈现下降态势,甚至还有外资撤资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人民币走贬,令到外资赚取人民币换成美元时汇率上损失不小。同样,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出海到外国投资时,若人民币比价长期疲软,对外投资也十分不利。

中国人民银行在冠病疫情前常常将“人民币没有进一步贬值的基础”挂在嘴边,那时人民币兑美元在7算之内;而自2022年9月15日开始跌出7算至今已2年3个月有余了。因此,从这意义上说,人民币不能再大幅贬值了。

顺差过大不是好事

第三是以汇率优势去获取贸易好处将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弹。去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将近1兆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引发西方舆论的强烈关注,声称这是二战后极少见的现象。事件必须引发中国的警觉,贸易不平衡将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顺差过大不是好事情,势必令到逆差国的不满。

历史与现实均告诉我们,贸易不平衡轻者被要求进行贸易谈判,重者引起贸易战甚至是战争。中方若在贸易强势的条件下,再以汇率获取贸易便利,实属不智,也不足取。

最后是长期走贬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每走一步都很重要。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中国经济实力已达“坐二望一”的阶段,其货币地位将相应地维持强势,而不能因一时一事而令货币长期走弱;何况,人民币将在国际货币基金及金砖国家去美元化中扮演越来越吃重的角色。为此,人民币在现时情况下,不宜过度走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