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帐篷战略”还能行吗?/陈俊安
一连三场州选举,希盟所倡导的“大帐篷战略”并没有发挥作用,各个在野党之间始终尔虞我诈!互相扯后腿,导致在混战中败给了国阵(巫统)。
这倒引起了各方的议论,“大帐篷策略”还行得通么?可以借此打败国阵么?
火箭的李政贤就泼“大帐篷”的冷水,申明“大帐篷已经失败,而火箭单飞,是唯一的出路。”
公正党的郑立慷揶揄:“尽管他们说得天花乱坠,大帐篷其实是乌托邦!”
火箭的林冠英则有所保留地说:“我会支持大帐篷概念,但必须把国盟摒除在外,因为国盟不可信任。”
争论了半天,到底“大帐篷”的核心理念与战略是什么?批评的人,到底搞懂了“大帐篷”没有?
“大帐篷策略”,是安华在2021年的公正党波德申的干训营提出的,当时的希盟还议决:“推举安华作为首相人选,并带领希盟迎接第15届大选。”
然而,让民众期待与振奋的却是,安华与希盟三党修复了裂痕,终于提出了一个未来的政治概念——“大帐篷”。
什么是大帐篷(big tent)?顾名思义,就是四面敞开的大熔炉,调和不同信仰、原则或背景的种族团体,组成政治大联盟。当然,大帐篷概念就是期盼能集合其他在野党、公民社会及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来恢复议会民主。
目标须一致
若从最初的概念理解,大帐篷就像马戏团搭建起来的大帐篷,必须有三根支柱,才能撑了大帐篷屹立不倒,且能承受风吹雨打。那三根支柱呢?就是一,反贪廉政、二,多元政治、三,民主改革。
在大帐篷理念下,可以政纲不同、观点不同,但必须目标一致,就是推翻贪腐政权、进行民主改革,并关注民生课题,扶贫不分种族。
因而,大帐篷战略能否贯彻下去,就在于希盟对原则的坚守,理念的捍卫。不能来者不拒,像土团党的慕尤丁,“喜来登政变”背叛在先,怎可纳入大帐篷内?像马哈迪主导的祖国斗士党,秉持“大马来主义”的治国理念,与希盟的拥抱多元相抵触,怎可纳入大帐篷内?
倡导“大帐篷”战略的人,不应该过早地判定大帐篷策略的死刑!毕竟,在野党的大联盟,是大马政治的未来方向,多元政治,也是未来的趋势,若与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独立人士、异议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