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爪夷化”正在深化/林国安

教育部新近公布了国民型小学六年级《马来语文学科课程与评价标准》,其中包含“爪夷文字”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即“认识日常生活事物(如口号、建筑物名称、牌楼等)的爪夷文字;能展示这些日常生活事物的爪夷文字”,以“认识和欣赏‘爪夷文字’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这项发布,国民型小学高年级马来语文学科“爪夷文字”的教学内容已经完整浮上台面,而且学习资源来自日常社会器物,包括:纸钞、邮票、国徽(四年级);国家纪念碑、清真标签、路牌(五年级);口号、建筑物名称、牌楼(六年级)。从语言学概括而言,皆为“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之属,就是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可见的书写形式语言文字的应用。

爪夷文字既为民族文化型“语言景观”,且纳入学校课程教学资源,显示这种空间话语构建,除了提供特定信息功能,其背后还蕴含着族群权势关系、身分认同、语言地位、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主体性等象征功能。

华社和华校家长普遍不同意爪夷文字纳入马来语文正课,似乎应该聚焦此理据,追求着多元民族社会缤纷多姿的“语言景观”和语言学习的公平性,以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和谐。

潜移默化勿小觑

正当教育部罔顾华社和华校家长意愿、依然按计划出台六年级“爪夷文字”课程教学标准之际,彭亨北根教育局为2所华小新制作的附加校牌只见马来文和爪夷文校名,没有中文校名。华社哗然,强烈交涉。校牌中文校名恢复了,但爪夷文校名居首要位置。

北根华小校牌“爪夷化”,不论是地方招牌法规使然,还是“同质化”、消泯华小特质的部署,其举措和影响是严重的;舆论界多有评议,在此不再赘言。

然而,如果把国民型小学马来语文科“爪夷文字”教学内容和华小校牌“爪夷化”事件联系起来看,不难让人生发联想并做学理上的反思。

北根华小附加校牌去除中文校名,或许不是偶发事件,而是爪夷文字“语言景观”象征功能的被强化,以及爪夷文字课程教学理念的现实化。

试想,校牌以爪夷文字书写校名,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耳濡目染,爪夷文字无需走进课室,就已经深植学生心中。语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啊!

反应

 

北马

曼苏:仅鼓励巨型广告板添加 吉没强制爪夷文招牌

(亚罗士打22日讯)吉打州行政议员拿督曼苏澄清,州政府并无意强制在广告板附加爪夷文字,只是针对路边的巨型广告板,以符合州情而已。

曼苏是掌管吉打州地方政府事务委员会,他今日向中文媒体记者进一步澄清说,大小商店招牌无需特地附上爪夷文字。

“此建议只是针对巨型广告板,不是针对各大小商家们。”

统一文字规范

“如果要配合农历新年而设的广告板祝福语,除了必须有第一文字的马来语罗马文字,中文文字作为辅助文字,没有附加爪夷文字也可行的,没问题!”

出席新闻发布会者包括掌管吉打州华人事务委员会主席黄佳祯。

他说,此事牵涉州务大臣机构旗下的Darulaman Media & Event有限公司的“一站式服务”,所有路边的巨型广告板是通过这个机构的“一站式服务”申请取得准证,并有一套文字规范。据地方政府的附属条例注明,广告板需拥有马来文的罗马字母,但也鼓励商家在特定情况下添加爪夷文字,但这并非强制性。

他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源于Darulaman Media & Event有限公司此前召开有关巨型广告板的文字统一规范工作坊,当时有提到鼓励广告板上添加爪夷文的事项,却被外界扭曲为“强制性”。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