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精英班”有教育定位/季尘

一些华校存在“精英班”机制,近期被视为与教育政策及目标有所抵触。依据一些人看法,这是教育根据“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学校本不应有精英班及普通班的编班制度。

但从就学情况看来,学子被限制按学年制就读,并没依据学子个别实际情况,或学生学习能力做考量,学校体制相对显得僵化。



学生的学习进度快与否,一般学子都有差别,如果硬要限制学习进度与能力强的学生不能个别抽出来多教一点,老实说他们会觉得学习的东西太少,用一般就学进度去限制能力强的学生,这对教育工作来说是一种扼杀。

其实儒家“有教无类”,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或可延伸理解成一个人无论聪明还是愚昧,贤慧还是不肖,都可以通过教育得以进步。如此,既是符合“有教无类”的精神。

有教无类须因材施教

施展“有教无类”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针对性教学,进而得到最佳成效。



我们必须正视就读在同一年级的学子,在一大群学生中,素质非常参差;这其实也可能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本应被教育与灌输更多,如今反而被限制在同一教学教材的框架,导致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反复枯燥,影响学习效果。

如果学府按照能力来分班,其实只需要区隔为针对学术能力优质的“优质班”,剩下的归类为一般的“普通班”。学术教学采取“因材施教”是正确的,学习跟不上进度理应辅助机制,也就是让学子在能力匮乏下,得以重复学习,进而跟上进度。

设立“辅导班”让学子体认自己哪些学习内容跟不上进度,更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纠正,进而循循善诱的让每个学子得到相对的礼遇。无知导致的歧视,不应该被视为阻碍。或许一些功利社会价值会让一些学府或教学者把不同的资源投入给“精英班”。但这是教育本身,教育资源被扭曲,与“因材施教”精神并不能同类比。

需时间适应教学法

所有人的学习能力是一项差异非常大的变数,一些人只是起步比较慢,一些人也不过是学习能力一开始很强。如果精英班或辅导班机制存在,这只是对于一个学生当时的能力做评估。一些人小学时期吸收非常快,一些人的学习能力在中学阶段突飞猛进。当然这些学习情况,全部视乎学生面对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

当前的教育体制不断调整教学法,学生需要时间适应与调整。如果“有教无类”变成无法“因材施教”,这是一种遗憾。

人的素质不可能都一样,诸如有“放牛班”此类教育机制的扭曲,这是急功近利的遗憾。如果非得错觉以为一个只有“普通班”的机制,其实一样有优劣的比较。好成绩的学生一样获得老师的偏爱,这些都无可厚非的。

社会存在歧视弱者与觉得学习进度慢就是羞耻,这其实是反映社会存在一些“目光如豆”的短视者,却不应该存在“学习进度良好,却不可以集中在一班学习”的观念。

我们可以办特殊教育,我们也可以针对相对需要调整而让“精英班”存在。

反应

 

霹雳

霹雳董联会系列工作 强化华教发展水平

(怡保19日讯)霹雳华校董事会联合会(霹雳董联会)指出,过去一年该会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以提升州内的华文教育发展水平,如独中师资培训、加强与华中的联系、推动微型华小转型、搬迁及筹款其发展基金计划、开拓“惠明基金”资助以及举办宣教活动等。

办独中行政培训

霹雳董联会发文告指出,为提升独中教学质量,该会去年联合霹雳9独中校长开展“独中行政人员”培训,积极组织并举办培训课程与工作坊,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为独中教师提供多学科专业教学法培训,以提升教学素养。

文告中提到,有关微型华小的转型及搬迁计划,当前,老港培才华小搬迁工程正进行,大直弄益华小学搬迁计划同步推进,将与教育部、州政府保持密切沟通协作,攻克搬迁难题。”

“继去年“传灯送暖”演唱会后,今年2025年欲分发筹款透明箱,募集基金,助力微型华小转型。”

“针对华教师资、拨款分配问题,我们会持续与政府沟通争取。此外,我们联合华社研究中心研讨教育课纲与方向,整理报告书呈交董教总和教育部,期望推动教育改革契合需求,培养人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