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讳疾忌医”必酿大祸/骆志辉

团结政府自执政以来,为了争取保守选民的选票,明显偏向保守,摒弃了它一向承诺的多元与开放路线。

信手拈来就有: 

(1)对许多倒行逆施的举措及言论,团结政府都选择缄默,甚至有助长的嫌疑。吉兰丹公正党举报演唱会男女同坐, 指佛寺“水灯节”歌台舞者衣着暴露,导致有关佛寺被罚款。

另外,槟城公正党第一副首长以地方居民反对,同时举办日期太接近回教节日为由,反对一场演唱会的举行,最后导致有关演唱会流产。

(2)2024年财政预算案给大马回教发展局100亿令吉的拨款,并强调把它纳入国家政策拟定委员会,让日后国家政策有回教元素。 

(3)强调“回教国”理念,否定“世俗”体制。最近炒得火热的“非土著当首相”和“恢复地方选举”论述,被一群患上严重“修昔底德症候群”的政客, 硬扯上“种族主义霸权”色彩。

(4)维持固打制,预科班90%土著,10%非土著配额保持不变。刚公布的2022年度国立大学录取名额,土著学生占比81.9%,非土著只有18.1%,正好打脸高教部长之前强调我国大学录取制度是公平公正,没有优先配额。

(5)宗教学校获得常年拨款,但为讨好或回避种族主义者的批评,华中、华小拨款一再拖延,只公布可申请5万令吉维修费。2022年,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执政时,华中、华小尚获得维修费总共拨款1亿2000万令吉,现在终于公布了2023年全国1302所华小,总共拿到9801万令吉的维修拨款, 其中还包括维修厕所的特别拨款在内。

前副教育部长还“大言不惭”的表示,这是历年来给华小最多的一次拨款。我们的疑问是为什么不是“教育拨款”?为什么不是“制度化”拨款?2024年拨款又将会是多少?

病态策略劳而无功

虽然团结政府采取偏保守路线,但6州州选及后来的几场补选的成绩,显示绿潮的声势有增无减,意味着团结政府这种“病态”策略,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

世界上大概只有精神病患不会承认自己有病。某政党高层自圆其说,以为掌握了绝大部分铁票,铁粉们不会跑票,甚至大放厥词表示:“6州州选的成绩是国盟的极限,就算马来人对政府不满,也不足以让国盟完胜”。

此外,还大胆预测,慕尤丁、哈迪阿旺与阿兹敏的政途已到尾声。马上有人呼应表示,希盟与国阵才“结婚”几个月,尚处磨合阶段,接下去4到5年的合作肯定会更好。

只有百般顺从的态度,“牛”般的努力工作,会讨得欢心吗?“热脸贴在冷屁股”、“坏孩子有糖吃”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因为你太乖了,你没有其他选择,你没有办法,“我”就是你唯一选择,所以不必讨好你。恰好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病”,却造成今天也许有人认为不是“困局”的困局。

遏制“病毒重返正轨

团结政府毫无悬念可以完成它剩余4年的任期,但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制止“病毒”再蔓延,重回正确轨道:

(1)认真执行“问责制”,杜绝贪污滥权;

(2)“零”容忍贪污;

(3)唯才是用,要有出谋献策的能力,奖罚分明;

(4)用“发展”来对抗“保守”;

(5)加强“多元特色”来对抗“宗教和种族霸权”;

(6)施政透明,公平公正,杜绝“黑箱作业”。

中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则有多元文化特色社会的优点,曾一度被喻为世界之窗(大马人民掌握多种语言文化、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我们为何不扬长补短,塑造一个让人民觉得“幸福”,让世人“尊敬”的国家呢?

反应

 

文教

董总吁华基政党说服盟友 应实事求是承认统考

(加影24日讯)董总指出,身为当今团结政府一员,马华公会和行动党理应承担更多责任,以一步一脚印的有效策略,争取承认统考。

董总今日发文告说,承认统考是人心所向,过去希盟和国阵都曾经将其列为重要的竞选宣言,理当兑现竞选时的承诺。

“如今两者共同组成团结政府后,当然有责任协力推动促成此事,并应仿效砂拉越政府的开明、果敢与魄力,联手合作采取积极行动承认统考。”

董总表示,该会接下来将陆续拜会各华基政党,设法说服其政治联盟的成员党,以充分了解统考的学术地位和对国家教育的贡献,尽早实现华社夙愿,完成承认统考的历史任务。

唇舌之争无益华教

“我们希望各造同步向前,一起为推进承认统考工作,排除妨碍承认统考的不利因素。任何唇舌之争,相互推诿,甚至攻击或讽刺,都对华教未来发展并无实质助益,也不会令承认统考有所进展,到头来依旧愧对选民,辜负华社期待。反之,彼此共同承担,也共享成果。

“世界各国大学无不提供各种奖励政策,积极争取我国独中生前往深造。反之,国內仍纠缠于是否承认统考,阻碍广大独中生进入国立大学和公共服务机构的机会,无疑是莫大的讽刺。”

董总感谢各界关心承认统考课题,同时欢迎富有建设性的政策讨论,但谢绝任何无谓的隔空论战,进而导致统考课题被政治化,实非华社所乐见。

董总不愿统考沦为种族纷争的议题,因此并郑重呼吁各界回归教育专业,从学术表现的角度,实事求是地看待承认统考课题。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