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躺平”未必是正义/林煌达

最近有篇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文在中国社交媒体疯传,文中的“躺平主义”引起了一众网民的极大共鸣,获得大批网民的认同,纷纷响应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所谓的“躺平”,就是新生代拒绝成为被反复压榨且无力抵抗的工作奴隶,更不愿成为被他人任意收割的“韭菜”。他们一心想要贯彻“不奋斗、不消费、不结婚、不生育”的生活方式,以向现实的无奈作出无声的抗议。

作为反抗系统性剥削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城市里新贫困阶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类风气在世界各地也早有耳闻,譬如日本的“低欲望一族”、韩国长期居于地下室的“寄生族”、英国的“尼特族”、美国的“嬉皮士”等。

对他们而言,即便自己怎样力争上游也看不见希望,最终得益的仍是幕后的寡头商家。此外,长时间在苛刻工作环境下被压得喘不过气的他们,也觉得本身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遂索性选择了放弃奋斗,不再勉强自己迎合这套不适合自己的社会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低欲望”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新国富论——胸无大志的时代》一书,并揭示了日本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疲软的背后成因。

在日本这个崇尚劳动的国度里,日本人民长期被当作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最佳协作者”。这些日本青年,亲眼目睹上一代如何受巨额房贷压迫、怎样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辛酸,故不愿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背负房贷度日,甚至结婚生子。

乍看之下,选择努力与否,似乎仅是一道涉及个人自由的议题;然而年轻一辈是否积极进取,其实亦决定了某个国家与社会的兴衰起落。

价值观沦丧日益严重

按理来说,年轻人理应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的一群,他们亦是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希望与驱动力。不过,如今他们却抱着“不快乐生活,但也不拼命生存”的佛系思想过活,得过且过。

然而矛盾的是,这群年轻人在盲目崇拜“躺平主义”的同时,却不愿放弃对他们“精致穷”的追求。换言之,他们在生活中所向往的“热情”,更多的还是建立在对奢侈品、虚荣感的渴望之上。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过,人类社会的根本隐疾是价值的沦丧,而当今这种危险的情况,可谓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来得更为严重。

如此看来,这群身为消费行为中“逆行者”的新生代,实际上并没有丧失奋斗的意志,只是那种以汗水作为代价的生活方式,恰好不是他们想要的罢了。 

躺下更易任人鱼肉

无可否认,现实确实如镰刀般残酷无情,但它也不是一片绿意盎然、任你仰躺的美好田园。它的本质,更像是一块冷冰冰的砧板;所以,不假思索地躺下并不会让你逃过被人收割的命运,反而会让你更容易被人肆意践踏和鱼肉。

套用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的一句话:“别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什么,先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也许怨气满满的我们准备“献身”躺下之前,是不是该先抚心自问,究竟自己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建设,做了多少足以流芳百世的伟大贡献? 

因此,奋斗不一定是幸福,“躺平”自然也没法代表正义。要知道,一味消极地逃避,不过是某种对霸权无可奈何的表现方式,毕竟这种做法既不能改善现状,亦无法为这些对未来感到绝望的年轻人带来任何正面的意义。

反应

 

名家专栏

从躺平内卷到理财自由意识/莊国辉

外面,阴沉的天际低垂,密集的乌云仿佛将整个校园压得喘不过气。冷风吹拂着窗外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伴随着细雨的敲打,整个世界看起来都笼罩在一种沉闷的灰色调中。

雨水洒落在街道上,模糊了远方的视线,仿佛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似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穿透这片阴霾。

我坐在办公室窗前,目光随意地扫过书桌上的文件,手指停留在未曾打开的理财报告上。

窗外的景象和我此刻的心情不谋而合——一片混沌,仿佛未来的一切都没有明确的方向。

那股冷意似乎从窗外渗透进来,让人想要抱紧自己,不愿再多思考,甚至不想再动弹。我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着一个念头:今天,不如就放弃吧?

那种情绪,像是外面不断逼近的暴雨,压得人透不过气。生活中的压力,工作中的迷茫,甚至连理财决策,都仿佛变得无关紧要。

就像这片无尽的阴霾,我似乎也陷入了一种“躺平”的心态,随波逐流。市场在波动,财务目标在远方,但今天,我宁愿选择停下来,任凭一切过去。

但当我凝视窗外,突然感到一丝不安。也许,这种“躺平”的心态并非真正的解脱,反而只是对不确定性的逃避。

理财,究竟是要我们面对挑战,还是让我们躲避它们?真正的自由,难道不应该是在风雨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任由外界的暴风雨决定我们的步伐吗?

理财决策的根基

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曾提出:“自由意识不仅是理解我们行为的能力,更是我们能够根据这一理解做出理性决策的基础。”

在理财中,真正的自由意识,并不是盲目跟随潮流或依赖他人的建议,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权衡风险与回报,做出符合自己真实需求和目标的选择。

反之,缺乏自由意识的理财决策,往往像那些“躺平”与“内卷”现象中的行为一样,容易陷入消极的自我麻痹或无休止的无意义竞争。

在法律领域,“自由意识”同样至关重要。

一个人是否具备自由意识,直接决定了他是否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正如法学家哈特所说:“只有在能够做出理性选择的情况下,个体才能对其行为承担责任。”这同样适用于理财决策。

如果我们在做财务选择时,缺乏清晰的判断力与责任感,那么结果往往是负面的,无论是因为过度依赖技术、盲目跟风,还是无视潜在的风险。

得四分曾经是一个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人。刚刚步入职场时,他信心满满,认为只要努力工作、投资理财,就能尽早实现财富自由,过上想要的生活。

然而,几个月前,得四分遇到了一次人生的拐点。他突然陷入了迷茫,不知道未来该如何走下去。

正如外面冷冷清清的天气,世界似乎也变得模糊不清。他开始感到自己的努力似乎无法改变现状,甚至开始有了“躺平”的念头。

“躺平”放弃奋斗

“躺平”,在当代年轻人中成为一种热门话题。这是指面对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人们选择放弃奋斗,放松自我,接受平凡的生活,而不是不断追求更高目标。

得四分也有过一段时间,感到身心俱疲,认为理财不过是为了追求更高物质标准的一种无休止的内卷,他不再希望为追逐财富而奋斗,开始放弃了对未来财务的规划。

然而,当他坐下来,静静地反思时,他发现自己并非真心想要放弃一切。只是,在那种无形的竞争压力下,他不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努力,也无法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目标。

理财拼资源智力耐力

正如许多人在“内卷”中的困境——拼尽全力,却似乎永远无法超越别人,反而越来越疲惫。这个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理财也成为了一个拼资源、拼智力、拼耐力的过程。但结果,往往是——越努力,越焦虑。

不久前,得四分的一个朋友建议他,投资一款正在火热的智能财务应用。朋友告诉他,这款应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他轻松获得财富增值。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理性思考,反而产生了“躺平”的心态——“既然一切都那么复杂,不如让智能程式替我做决定吧。”

于是,得四分决定放下手中的工作,轻松地交给技术去改变他的财务命运。

没做充分风险评估

几个月后,当账单显示巨大的亏损时,得四分才猛然醒悟。他并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也没有制定明确的财务规划。

得四分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享受“躺平”的宁静,而是将自己的理财选择交给了一个看似方便却不靠谱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放弃意识”的表现。

就在他感到深深懊悔时,得四分想到了“内卷”。无数次的投身工作,熬夜加班,社交媒体上的成功故事和别人不断超越的步伐,让他感到自己始终处于“内卷”之中。

“内卷”盲目跟风

而在理财上,他也同样感到自己处于一种“内卷”的困境:盲目跟风,跟随市场的热点,却忽视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得四分开始反思:“我到底是在逃避什么?‘躺平’的心态,是否只是另一种对现实无法应对的反应?我们总是在不停地追逐,迷失了目标,最终却忽视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他意识到,自己在理财决策中所缺失的,并不是科技工具或热潮,而是自由意识。在做出理财选择时,他没有认真思考自己行为的后果,也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

就像法律中的“无意识行为”,得四分的决策并没有建立在理性判断和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盲目地追逐热点和科技的“捷径”,正是他失败的原因。

在那一刻,得四分突然明白,无论是“躺平”还是“内卷”,都只是逃避现实的方式。真正的理财决策,需要的是清晰的目标、理性评估以及对风险的充分意识。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务状况,制定了长远的计划,并决定停止盲目跟随市场潮流,而是通过冷静思考和科学的风险控制来进行投资。

得四分学到的教训是:理财并不是一场追逐短期成功的竞赛,而是一种长期、理性、负责任的选择。

理财不仅仅是“拼搏”或“躺平”,它更是一种自由意识的体现——在面对复杂的市场和外部压力时,我们能否做出理性的判断,能够承担每一个选择的责任。

总结:自由意识至关重要

得四分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躺平”和“内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不仅要避免被外部的压力左右,还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个理财决策背后的责任。

自由意识在这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摆脱盲目跟随,避免无意识的决策,进而做出有深度、有规划的选择。

如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言:“人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在理财的世界里,我们每一个选择,无论是投资、储蓄还是消费,都反映了我们对未来的选择与责任。

我们不能像旁观者一样,坐等命运的安排;相反,我们的每一项财务决策,都应该源于理性思考与对风险的充分认识,而非随波逐流,任由外部压力左右。

科技工具只是辅助

在现代社会,科技工具和理财应用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决策效率,但最终的责任依然在我们自己。正如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说:“自由不仅是选择的能力,更是通过选择为自己承担责任。”

真正的理财决策是基于理性判断、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对个人目标的清晰认识,而不是逃避责任或盲目跟随市场潮流。

理性和责任感是我们走出“躺平”与“内卷”困境的钥匙。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强调:“一个人的自由,只能在不妨碍他人的自由的前提下实现。”

在理财的选择中,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自由意识和理性决策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财务未来,同时也不会影响到他人的经济安全。只有通过清醒的自由意识,我们才能突破眼前的困境,走出“躺平”和“内卷”的误区,迈向真正的财富自由。

在这条理财之路上,逃避和盲目跟随并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成功与自由。我们需要的,是如黑格尔所说:“自由并不是做任何事的权利,而是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的能力。”

理财决策,不仅仅是一场数字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我们生活选择的深刻反思。在这条通向财富自由的路上,我们每一个决定都需要源于理性思考,源于对责任的认知,才能最终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莊国辉, 理财钱庄创办人、博特拉大学人类生态学系,高级讲师
名家专栏 |理财钱莊
莊国辉, 理财钱庄创办人、博特拉大学人类生态学系,高级讲师
名家专栏 |理财钱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