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2018年华教节特辑】文物装具是文物的家/郑美玉

古籍的收藏和保护,与古籍相伴而生。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在危机四伏的历史长河中,承载先人智慧的古籍得以流传,首先得感谢与古籍同时出现的装具。

从与古籍结合的密切程度,装具分为库房、外装具与内装具三个层次。库房专指藏书之所,如古代皇家的石渠阁、兰台、翰林御书院、皇史宬等,皆具备良好的建筑环境与有效的人员管理;外装具主要指放置书的箱、柜、橱、架等,其作用为固定古籍在库房的位置,防光、尘、水,减缓室内温湿度波动;内装具指直接接触书籍的装具,如帙、函、套等,常见形式有锦帙、石函、四合套、六合套、插套等。装具的制作方式、材料与形式,随着古籍装帧、地域与经济能力等因素,呈多姿多彩的美学变化。



根据林连玉纪念馆的统计,我国华社近年来为“抢救历史,保根护脉”,陆续创办了不下五十家的民间文物馆,各馆积极开展文物征集与展示工作。随着文物大量地涌现,文物收藏与保护的议题已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民间文物馆普遍处于经费拮据的状态,故为在最小成本内为文物寻找相对稳定的微藏环境。

稳定洁净成保护核心

若面对经费拮据的问题,无法打造大型库房,那可把内装具当做一个选项。内装具除了具备密闭性,可随文物移动的特点外,还有防尘、遮光的功能,为放置在套体内的文物,设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微小生存空间。这个空间降低了外界变化对文物的直接伤害。此外,内装具自身材质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具有一定的空气湿度调节作用。



预防胜于治疗,在马来西亚未具备足够修复人员与设备的状况下,文物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度的预防性保护知识。预防性保护的核心是稳定与洁净。稳定,是指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在适宜指标下的平稳性,且强调馆藏环境控制应以湿度为优先;洁净,是指空气污染物浓度达到科学合理的安全极限值内。

简而言之,为延长脆弱文物的寿命,在未有能力建设大型库房、引入专业修复人员的前提下,文物保护者可先为文物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合适的装具。古人云:“睹衣冠而知家风,识雅尚”,合适的装具不但具备保护功能,更扮演美化装饰的作用,体现文物的附加艺术价值。

(作者为上海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硕士,也是该院破格彔取唯一外籍生)

反应

 

国际

韩博物馆严重大火 急转移近9万文物

(首尔2日讯)韩国国立韩古尔博物馆发生严重火灾,约8万9000件文物将转移至其他博物馆收藏。

韩联社报道,位于首尔龙山区的国立韩古尔博物馆1日发生大火,消防部门耗时约7小时才扑灭火势,所幸尚未发现任何文物烧毁或受损。

韩古尔博物馆收藏并管理约8万9000件与韩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月印释谱》第九卷和第十卷、《正祖国文御笔帖》、《青丘永言》等9件宝物。

国立韩古尔博物馆人员说,目前保存于博物馆一层藏品库的所有文物,都将转移至国立中央博物馆或国立民俗博物馆。

馆方预计转移所有文物将耗时1个月左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