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一代不如一代/黄燕娣博士

我们经常听到 “一代不如一代”这个说法,尤其是当人们谈论当代的年轻人时。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它是否真实,取决于我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

对那些在70、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来说,物质环境和科技水平远远没有如今那么先进。当时富裕一点的家庭拥有的是一台粗重的黑白电视、结霜的冰箱和老式有线电话。而那些没有足够财力的人来说,想要看电视节目只好站在他人门窗前观看。

那个时候,人们生活在一个“爱拼才会赢”的年代,长辈灌输的是唯有通过读书才能有出路的观念。在高等教育机会有限的情况下,大家都格外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奋斗。

此外,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也并非易事,因此,只要有一份工作,许多人选择安居乐业,安心守着同一个工作岗位,有的甚至忠心耿耿地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数十年之久。

频换工作成常态

然而,如今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水平普及,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各种书籍获取知识。

大专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只要有足够的财力或者优秀的成绩,就可以进入国内外各大专院校就读,甚至还有提供奖学金。

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创业的热潮,使得找工作变得更加便利。与此同时,年轻人频繁换工作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在待人接物方面似乎较之前一代缺乏真诚、有礼和勤奋,这或许并非完全是他们个人的责任。

年轻人成长的环境在婴儿时期到成年阶段,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经历过较为艰难的日子,更不必为生计担忧。这种舒适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一些坚韧性和应对能力。

在学业态度方面,过去与现在的年轻人有着显著不同。从前,学生可能更专注于严谨的学习和知识积累,教育也更重视学术成绩,而现今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应试技巧。这种教育导向,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年轻人的整体学习态度和行为。

尽管学校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这也与多数家长追求的分数主义密切相关。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教育体系、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以培养更全面、更有担当的年轻一代。

少子化下邻里陌生

另一方面,随着少子化时代的到来,再加上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乡野人情味减少。年轻人生活在相对陌生的社区,邻里之间可能并不相识,因此互动减少,导致在人际交往方面显得相对较为薄弱。

可是,这并不代表这一代人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从前那个艰难岁月,缺乏对过去的共鸣。

同样,并非他们不愿意去做事,而是有许多事情并不需要他们过多操心,因为父母或其他长辈已经为他们规划好未来的道路。

在比较两代人的优缺点时,不同时代的人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差异,导致人们对于年轻一代的看法存在着差异。

总体来说,“一代不如一代” 这个说法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取决于我们选择从哪个角度来观察和解读。

反应

 

言论

独中教育坚守与传承/黄燕娣博士

自1957年我国独立以来,华人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故一直都坚持捍卫自己的民族教育。因此,独中宁可不要政府的津贴都要保留自主办学的权力,虽在不利的大环境下还是设法将独中教育努力传承下去。

独中是我国华文教育体系重要之一环,它是华文小学母语教育的延续,也是华文教育的进阶发展。独中的存在,除了背负华文教育 “承先启后” 的重大责任外,更被华人社会视为种族政治的一部分。

独中一直都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历程可谓波折重重,因每所独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学生也来自不同的社经背景,部分小型独中数度濒临关闭,尤其在东马的独中。

办学理念不完全相同

各独中为了发展,除了办学大方向依照董教总的办学使命与方针外,通常各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各校领导组织的办学理念也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及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课程。60至70年代,我国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独中面对更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办学陷入低潮,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当时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及时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死亡边缘救活和渐渐发展起来。

董教总也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华文独中工委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成立独中课程编委。独中的任务,基本上分为两方面 : 一是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二是发挥中等教育功能,培育有用的人才。

课程不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独中成立时,政府规定独中课程必须与国民教育体系相同,只是媒介语可保留华文教学,但经费由董事会全权负责筹备。

之后,因各独中的发展条件不一,渐渐地没有统一及一套适合独中的标准的课程,教科书早期多以中国、香港编纂为主,后来也采用自新加坡和台湾编纂的。

教科书参差不齐

当时各独中的教科书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是依据老师的意愿来决定教科书,有英文版本、中文版本,甚至有些学校无法采购到大量的统一版本的教科书,学生只好用影印的方式当成教材,或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抄写编制成笔记本大家一起分享。

1973年独中复兴运动发表《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之后,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就开始制定统一的办学方针与使命,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规划独中统一课程,统一独中课纲及考试,协助各独中更有效的发展校务。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知识传递工具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华教工作者认为,从教育原理来观察,“认知及效忠” 是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 是手段,而 “语文”只是一种工具;只要手段正确,不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必然可以达到目标。

为了长远的发展独中,为了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本土化,以及提升和加强独中的学术水平与学生素质,于是董总独中课程编委会于1976年,积极着手进行编纂高初中各科统一课本。

直到今天,独中所使用的课本几乎都采用董总出版的教科书,这是独中一路以走来的坚守与传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