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一片丹心爱华教?/江军

根据报道:在2000年,全国61万2064位华小学生中,有5万5976位是土著,占约9.2%;到了2016年,全国53万5273位华小学生中,6万7128位是土著学生,占12.6%。

为什么华小土著学生会越来越多?



报道指出:原因是土著家长已看到华文教育让其子弟有“前进的机会”,就是“有更好的出路,更好的谋职条件”。

看了有关报道后,有人认为土著家长是基于现实功利因素才选择华小,并不是他们“一片丹心爱华教”。

作出这种苛评的人,何不问一个问题:“土著家长即使有如此心态,又何错之有?”

再试问:难道所有华裔都“一片丹心爱华教”吗?

大家应该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国内有三种源流小学:国民小学(所谓“马来小学”),英文小学和华文小学,而绝大多数华裔家长的首选不是华小而是英小。



当时的观念是:英文教育比华文教育优秀,孩子接受英文教育比较容易找工作,有更好的谋生机会。

我还记得一位华裔律师在陈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本案原告是英校毕业的,本案被告是华校毕业的,因此,原告比被告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其实,这种“英文教育比华文教育优秀”的观念当年曾普遍存在于华裔社会。(有人说即使今天也是如此!)

到了1970年,教育部长雅谷(后来出任沙拉越首席部长)运用部长权力把英文学校一夜间改为国民学校(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

在这个新形势下,原本把孩子送进英校的华裔家长纷纷把孩子转送去华小。国内华小学生人数一时大增,摆脱了新生一年比一年少的困扰,为华小带来久盼的春天。部长的这一大手笔,意外地间接带动华教蓬勃发展。

当年华裔家长的这种表现,不就显示了他们其实是在形势所迫下才把孩子送去华小,而并非他们“一片丹心爱华教”?否则早把华小列为首选。

虽然在当年这样做并没有太浓的现实功利主义色彩,而且也是让孩子接受华文教育,但是,却叫人不能不问一句:如果真心热爱华教,为何不把华小列为首选?明乎此,也就请不要去指指点点别人没有“一片丹心爱华教”了。

反应

 

柔佛

佰乐集团捐助銮县21华小和銮中清寒生

(居銮16日讯)佰乐集团捐款给居銮县21所华小及居銮中华中学,为援助清寒学生尽一份绵力。

佰乐集团今年拨出3万令吉援助居銮县21所华小200名一年级至五年级的清寒学生,让他们每人可获得校服、袜子、校鞋及书包的援助品;另拨出3万令吉给銮中清寒助学基金,援助10位清寒学生。

该集团发文告指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未来的主人翁,因此培养和援助青年是国家进步、昌盛繁荣的关键,而该集团秉持这一信念,希望在推动青年成长的使命中贡献一份绵力。

文告指,集团自2019年实施制度化拨款以来,已为居銮县21所华小的清寒学生提供书包、校鞋、校服及袜子等援助品,并拨款支持銮中的清寒助学基金,希望能具体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安心、舒适地继续学业。

“我们也希望这笔拨款能协助居銮县华小校长联谊会及銮中理事会进一步推动福利工作,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带来实在的支持及温暖。”

昨日,佰乐集团董事经理拿督陈诗胜、柔佛区总经理陈善兴将模拟支票移交给21所华小,由居銮县华小校长联谊会和居銮县发展华小工委会接领,出席者包括居銮县发展华小协会主席陈子良、居銮县华小校长联谊会主席陈元城、副主席蔡晓琪、财政李成顺、秘书李爱佳等人。

此外,该集团前往銮中参观,同时移交模拟支票,由銮中执行会务顾问戴国光、董事长王培荣、副董事长陈子良、副董事长林吉泉、财政方琮平、校长吴小燕、董事戴成通、总务陈治鑑接领。

该集团柔佛区副总经理林浩龙、居銮区销售经理陈诗惜也有出席。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