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老人/南洋社论
疫情肆虐,地缘政治危机加剧,供应链紧张,物价飙涨,公积金局一再放宽限制,给难熬的存款者提领存款纾困。可是,这样做,退休储蓄就会越变枯竭,退休老人晚景越变凄凉。
根据数据,约610万会员的退休金少于1万令吉,其中约360万人剩下不到1000令吉。
《南洋商报》日前一则标题为“再不存老米晚年惨”的封面报道警示我们,老来贫穷,要是没有可依赖的人,失去安全支援网络,势必沦为“下流老人”。
没钱,还恶疾缠身,就更凄惨,不仅成为社会的包袱,还将陷入伦理冲突的家人推进道德的泥坑,累人累己。
看到别人佝偻的背影,每个渴想要“夕阳无限好”的人,就应提早部署,踏实去做到,照顾好健康,做好御寒的储粮。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长,养老成为困扰国家发展及须急切解决的难题;虽然各式养老的模式涌现,譬如有候鸟式养老,逆按揭的“以房养老”,或是医养结合的养老,但这些大多都是要有备粮才能支撑的终老规划。
为了有效重建国民储蓄,政府还须改善经济配置的政策与体制,要以清晰定位推进养老事业,制定完善的养老法,鼓励多渠道养老,推出创新型养老金融,以及通过理财的宣导教育,给年轻人提供案例分析与实用指导。
人们更应该认识到老龄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的关系,要趁年轻学会善用理财工具和技巧,培养个人的理财纪律,要有延迟享受、等待时机的能耐。
有一则“吃剩的葡萄”的故事,说的是:“天下有两种人,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故事可以作如此解读,对第一种人来说,越吃越不好吃,第二种人却越吃越好吃。
先甜的好吃,只能是吃了过后的记忆;后甜的好吃,却是吃后还有剩下的希望。
生活越来越艰苦,赚钱也越来越难,的确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引领我们前进。要想想,人老了,若退休后还有“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的快乐生活,就要有正确的金钱观念,最好趁14岁时就早早储蓄公积金,趁年轻时及时重建储蓄缓冲,才能避免日后沦为“下流老人”。
未来老人国/达拉
文| 达拉
已多年没有去新加坡了,最近到该国逗留数天,在超市逛逛、餐厅喝茶、公园散步,人来人往,走过路过都有不少老人家,比起以前增加了不少扶拐杖坐轮椅戴墨镜的老人。
在岛国任职的小女说,不知道为什么,每到星期六,会有很多老人在银行排队处理事情。
这个星期六,随小女带内人到某银行去。真的耶,如小女所说,在我周围都是一些老人家:白发苍苍、慢条斯理、在柜台问了又问,看着他步出了大门后又再进来问同样的问题。银行的职员耐心地解释一遍又一遍。
这时有一老妇人推门走了进来,手提一个布袋,说要提出两万元。
因为最近诈骗集团猖獗横行,职员担心老妇人受骗,仔细再三询问:有没有人打电话给你说要拿钱给他?
职员告诉她,只能领取一万元,至于另外一万元则要等支票过账后才可以领取。可能还是担心妇女被骗,职员又多次不厌其烦地不断提醒。
我偷偷往小房一瞥,看见妇女将一叠叠的钞票往布袋里塞,真替她担心。还好,是在这个岛国,到处都有电眼监视,破案率高,可以放心。

少子化问题让很多国家都成为老人国。(取自Pixabay)
变成老人国渐渐消失
话说回来,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想像《西游记》的唐僧师徒四人,经过火焰山、盘丝洞、女儿国、朱紫国后,忽然来到未来这国土,可能会发现尽是扶拐杖、坐轮椅、白发苍苍、举止行动颤颤巍巍的老人。
我想起在狮城坐德士时,和德士师傅聊起,说新加坡未来会因变成老人国而渐渐消失的话题。
“不是他说了算(世界首富马斯克说新加坡会因生育率大幅下降而渐渐走向灭亡),我们早有对策。”
他继续说:“我们向世界各国引进各种专业人才、精英份子,如中国、印度、欧美和菲律宾(主要是护士)还包括你们的国家马来西亚。然后他们又在这里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且他们又是优良品种。”这个师傅口若悬河,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其实我还担心另一件事,师徒四人跋山涉水经过众多灾难,最后在未来老人国倒换了通关文牒后,他们就会越过长堤,来到另外一个国土,那就是马来西亚。
这时我的脑海出现了一个画面:好大圣!念动真言,把金箍棒往地上一顿,城隍土地都到空中,对他施礼:“大圣,呼唤吾等,有何急事?”
悟空唱了一个大喏,接着问道:“此长堤尽头,是何国土?为何烟雾缭绕,人声吵杂?吵吵闹闹,让人耳根不能清净!”
两神双手合十禀报:“此国土乱象丛生,各种各样民生课题都有待解决。神僧一心向佛,大圣神通广大,或能排除万难,横扫众妖,拨开乌云见青天,恳请师众路上小心!多多保重!多多保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