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不严谨的餐桌结论/超秋

本文主要以8月23日的《弟子规:某华小老师们的回响》中“餐桌一隅”的论证方式为例,对一般人的论证谬误提出一些看法。

首先,资讯不对等。



作者只单方面传阅温任平的文章,不展示其他相反意见。政治人物振振有词地批判政敌时,有理有据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鼻子有眼睛,但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单听纳吉你会觉得马哈迪无耻;只看马哈迪谁都赞成纳吉败类。

其次,样本不随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者身边的老师大部分和她想法雷同不奇怪。

三、取证方法不科学。

所谓羊群效应,一般上人群中,尤其熟人,总有一两个领头羊或意见领袖,大家多附和他的意见,谁也不想被标签为不合群。外加,作者分享文章旨在寻求认同,谈话中流露的倾向很明显,同事领会她的立场,自然站在同一边。毕竟《弟》干卿底事?犯不着为它得罪作者。人容易基于交情、巴结上司、为达到某目的、反对仇敌等种种原因轻率地表达意见,甚至违背良心。想在人群中不受任何影响很难。



作者自己说“有不少是墙头草”。鉴此,问卷调查都需匿名,由个人独立完成,同理,选举不采用举手投票。作者自道“不便辨析畅论”,因此仓促下的结论确实有点可疑。几个老师无根无底的餐桌对话无异同道取暖,叹吾道不孤。

四、样本不够多。

五、六名老师足以导出任何结论?

无法证实真伪 

五、无法证实真伪。

无法证实真伪的例子没说服力,否则明天你杜撰多少三姑六婆、左邻右舍赞成/反对《弟》;后天他……干脆搞个全民公投。即使是事实,若辩手说:“我校90% 师生都赞成我方观点,以下是他们的签名。”,可以得分?

六、缺乏论证过程。

这是最关键的。退一步说,即使出现以上情况:资讯片面、舆论一面倒、人数稀少,换作鲁迅或龙应台,他们也能独排众议有理有据地推导出批判性看法,一人足矣。反观老师们的结论武断、缺乏推论,更不见新证据。充其量,我们只知道全马几百万华人中有几位反《弟》。

评论是对社会现象的反响,贵在据理讨论,单纯的表态应去投票中心。英国脱欧公投前,当地有识之士肯定在报章将其正反面都彻底论述了一番,人们参考分析后再投票。社论的功能正在于前期的论述,无关后期的投票。

最后,持相反意见的老师被抹黑丑化成“有点像摔笔者的手机那样”粗鲁野蛮;同道中人则不是忧国忧民地“深深叹一口气”,就是优雅地“笑而不答”。以后辩论赛就比谁笑得更蒙娜丽莎好了。公允客观的做法应是冷静地写出对白,不加任何修饰点缀和人物评价。再者,鲁迅怒目金刚、不留情面、尖刻辛辣、砸烂手机、一个都不饶恕的文风无碍于他提出的发聋振聩的言论。

反之,方寸大乱的温文、笑而不答的尔雅吐出的就是象牙?这种因人废言、预设立场的偏见常导致真相无法厘清。

餐桌闲聊不是不行,但若无创见,则应始于餐桌,止于餐桌。

反应

 

东海岸

弟子规中心导师 莅叁娘善心老人院演讲

(直凉2日讯)弟子规中心导师陈志伟及杜可盈老师在岁末时刻到叁娘善心老人院举办“中华礼仪”演讲,以亲子团康活动来为2024年画上句号,再以《使命》、《五音療癒》来开启新的一年。

陈志伟与杜可盈经常到叁娘善心老人院弟子规中心讲解中华文化,免费教导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效仿古人无私奉献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共有60名学生参与讲座,学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

陈志伟受访时说,这是世界大同的理想而办的活动,活动内容有传统作揖礼仪简说,礼的意义,在家礼仪是和谐之本。

他说,讲座也有谈到音乐养生之道,五音疗愈,多听轻音乐有助于身心健康,也有参观万姓祖先堂寻根,了解中华民族起源,孝道的传承和意义。

最后,活动也给参与者父母孩子一同制作香囊,把好运带回家。

叁娘老人院院长拿督叶玉梅感谢陈志伟及杜可盈老师一路来的付出,让家庭亲子关系更和谐,把正能量带给社会。

“叁娘善心老人院弟子规中心为志工老师开放,他们善用这里的资源,把中华文化贯彻予新生代,让社会更美好。”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