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中六的从前与现在/方城

70- 80年代,中六是长辈口中的“11号”。有机会在“九号”(SPM)后继续念11号的人,当时真的不多。所以村里要是有谁家孩子读到11号,就是人人赞叹的书香世家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六生似乎已被如春笋林立的私立学院给抢去了。中六的考生人数更是节节下降,从2012年的5万多考生跌至2016年的4万多考生,跌幅可谓惊人,也让人不禁担心这大多是非土著学生的教育体制还可存活多久?

说真的,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想法:读中六是浪费时间的事,加上私立学院不断推出奖助学金计划,所以一般上家里环境中上的,都会一窝蜂的往私立学院去,图考取一张越洋大学的文凭。于是,留下来读中六的,一般就是成绩不够标青,无法进入政府大学预科班或者是环境中下者,抑或是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方向的学生。



据我所知,现在中六课程以学期制进行,但是课程内容与难度与政府预科班相比,中六课程就显得深涩难懂。要学生在中六三个学期里拿到总平均3.90或以上,是十分困难的。课程有难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其实也不是坏事;坏就坏在这中六课程与政府预科班的课程程度一比,预科班的课程就显然容易多了。

大学名额分配应调整

所以,一般上被录取去读预科班的华裔生,只要努力一点,要拿个4.0,然后进入属意的大学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当这些中六生要与读政府预科班的华裔生争取分配给本地大学非土著名额时,难免就会因为成绩略逊色而失利。于是,读中六,对他们而言就是浪费时间了。比较的心理是会让人不平衡的。中六生一般读得辛苦,到头来却还是一场空,这是情何以堪呢?

故此,笔者希望政府可以在未来的大学名额分配方面稍作调整,以期顾及这群寒窗苦读一年半的中六生,别让他们有“终究不得志” 的遗憾。中六,既为政府部门的一个教育体制,我绝不希望它最终沦为“浪费时间”“吃力不讨好”的代称。

从前,读中六,是荣誉;祈愿如今,读中六还会是大家向往的一种升学管道。它的存在是不可否定的,至少它让中五毕业生多一年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定向。最重要的是,它是被国际承认的,读完中六的学生出路也比较广。所以,不管以前还是现在,中六绝对是有其存在价值的。



反应

 

言论

领袖是引领未来的榜样/方城

在一间成功的机构,若其领导能深得人心,企业发展必定乐观,员工的流动性也应该不高的。我认为,领导应该要有几个特质,做起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我一直认为,作为领导,就必须要有领导的气度,对于讲真话、做事不偏私的属下,哪怕他说的话不合领导的心意,领导也应加以表扬,而不是故意刁难,处处不予好脸色,让人心变凉,不想再认真做事了。人心一旦失去,就像覆水难收,很难再拿回来的。

领导也是引领未来的榜样。这种情况如果在学校发生,就让许多认真且奉公守法的老师心灰意冷,进而让阿谀奉承的伎俩根深蒂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虚伪。

成功的领导,要能做到“以德报怨”,就事论事,而不是以身分打压属下,让人无所适从。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决定要能够以开明的心态接受劝谏,机构要有进步,必须能够做到这一点。

如果事事都掩耳盗铃,自以为是,是很难看到进步的。领导固步自封或全盘照收;耳根软,轻易相信流言,就会成为有心的人的棋子,任意被摆布。

我一直希望领导应该双目清明,用慧眼办事,多称赞表扬,让人在获得肯定之余,更愿意工作,而不是在上班时得过且过,求过时间而已。

用假数据骗自己

遗憾的是,现在的职场上几乎充斥这样的人,但大家却还浑然不知,反而不断自我催眠,用假的数据欺骗自己,想象一切还是美好的。

打个比方,当有人提出学生的阅读量不足之际,各方就想尽办法让学生“阅读”,制造报告,营造出全民阅读的假象。其中有多少人真正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只有天知道了。

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我想学校会变成尔虞我诈,虚伪失真的地方,不再是所谓的象牙塔了。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打工人所处的环境,常会有欺善怕恶,喜欢巧言令色的领导,导致团体或机构无法有显著的进步。若这样的情况也在栽培国家未来领袖的学校发生,学生会看到怎样榜样?实在让人不敢想象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