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潘政麟

中国在近期是飞速发展,只花了20年的时间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飞速发展之下,实际上中国也有着隐患,近期为人们所热烈讨论的莫过于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基建狂魔。如今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通道,高铁服务更是冠居全球。高速公路、机场等更是不缺,且质量非常好。

但中国小城市却面临着过多、过好的基础建设的问题。例如中国中部城市商丘计划到2025年其高速公路网络覆盖率将增加87%,拥有两座机场。如今更是有多个高铁陆续、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当中。

挥金如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疫情之下遭受严重的打击。由于疫情的关系,政府许多资金投入抗疫当中,运输、物流、防疫等更是让许多公司资金陷入周转不灵当中,最终只能拖欠员工工资或是留下烂摊子(烂尾工程)。

大城市政府有钱,有能力解决上述问题,小城市政府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公司倒闭,却无能为力。许多小政府早已经因为大规模基础设施借贷而负债累累,建设更多的公路、铁路和工业园区,然而这些经济活动的回报越来越微薄。

小城市政府苦于为新项目筹集资金以及为旧项目支付利息,如今只能削减公共服务和福利来度日子。甚至有的小城市无法付出薪水,无人打扫垃圾,最终垃圾堆积在城市中心。

2021年,美国高盛集团发布报告表示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总额已增至国家经济规模(GDP)一半(50%)以上。如今更是有报告指出可能超过中国的GDP,即超过100%。

有地方政府,例如贵州曾一度发文表示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接近破产边缘,希望中央政府能够出手帮助,但没多久此文就删除。

一度靠“卖地”筹资金

中国地方政府此前靠着“卖地”来筹集大量的资金。然而近期随着中国大力打房,中国房价开始下跌,土地没有过往抢手,进而导致地方政府难以筹集资金。

中国是有钱,但有钱的是大城市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中国各城市之间发展可以说是极度的不平衡。许多资源都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当中,例如北上广深。而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可以说是富得流油,而其他城市(例如西部城市)则是在边缘中徘徊。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