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中国对教育的过度看重/潘政麟

在马来西亚,我们总是认为华人一般上对于教育都相对看重。确实,许多华人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补习,有的甚至是幼儿园就补习课业。其他如钢琴、跳舞等也需选择一个。

实际上中国人极度看重教育,甚至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在中国,有“学区房”的概念。倘若周边有一个很好的学校,其教师资源相对好,过往学生都能够前往知名大学,例如清北复交等大学继续深造,那么该学校周围的房价或租金就会增加许多。

因为许多人都希望能够将孩子送入该学校就读,这样一来进入名校的概率就会增加许多。这也是为何特定区域,例如北京海淀的房子特别贵,租金也非常夸张,因为有太多大学、知名的中小学集中在这片区域,房价始终居高不下。

要求孩子处处领先

补习教育班做大至上市,或许只有中国才能出现这样的例子,例如新东方。在中国还没有出台政策管制之前,补习教育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火热的行业。

除了正常上课之外,家长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补习班额外补习,这样一来就可以“领先”其他学生。许多家长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给孩子补习“奥数”,即学习奥林匹克数学比赛的相关知识。

上述情况就导致了补习班的学费水涨船高,最终新东方等教育集团也就成功在美国上市。但如今中国政府出台政策打压补习班以及限制教育学费,情况才有所好转。

实际上许多家长也会送孩子去“其他补习班”,让孩子继续学习一样的内容,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领先别人。

中国家长对于孩子在课室的位置也非常介意,认为孩子坐在越靠前的位置越好。这样一来,老师也可以更好的关照学生,学生也更容易吸收老师课上传授的知识。

为此,许多家长都会“送礼物”给班主任,让班主任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更加前面的位置。开学第一天,许多学校的校长都会把手机关机,因为会有许多的电话打来。

重视教育乱象频生

中国人对于教育的极度重视是一个好事,起码提高了整体人们的知识水平。中国也为此培养出了许多人才,但某种程度上却是过度看重了。

在中国,教育的确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实现阶级跨越,这也是为何许多中国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甚至是教育大于一切。

但这却导致整体社会“内卷”、学区房价过高等问题,甚至需要中央政府的出手干预,尝试让一切重回正轨。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