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中美朝的三角关系/谢诗坚

朝鲜半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是兵家必争之地,一边是苏联在支持中共打内战时插上一脚支持金日成领导朝共游击队;另一边是美国对韩国军人的支持。尤其是日本在1945年投降后,美苏两大巨头杜鲁门总统(在1945年4月取代逝世的罗斯福成为总统)及斯大林总理同意将朝鲜半岛以北的三八线分割成两半,北方的称之为朝鲜或北韩,归苏共势力范围,金日成在北方成立了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南边的称之为韩国,由美国扶持起来的李承晚组建大韩民国(均在1948年)。



金日成在统一心切下,准备发起南进战争。本来斯大林是不同意的,但随着毛泽东在1949年取得大陆控制权而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斯大林改变其战略,同意金日成的计划。在斯大林看来既然美国已抛弃国民党的蒋介石,就不会军事介入朝鲜,而且苏联也已经拥有核武器。

结果金日成孤注一掷,在1950年6月25日向南方挺进,出乎意料的是美军快速反应,除派出第七舰队入侵中国的台湾海峡,及派出飞机、军舰和地面部队入朝外,也通过联合国将十几个国家的军队卷入了这场战争,打着的是联合国的旗号。

随着美军较大规模的介入,金日成已是力不从心,十万火急地要求斯大林伸出援手,也要求毛泽东解燃眉之急。不幸的,斯大林最终没有派出空军援助(这是斯大林对时局的失算),反而是毛泽东在审时度势后拍板介入朝鲜战争。1950年10月25日,数十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的金日成军队站在一起作战。

就这样,中国掀起“援朝抗美,保家卫国”的运动,即使毛泽东错失解放台湾的机会,也以韩战作为第一重要的战役。结果在双方都损失惨重下,于1953年在板门店签了“停战协议”,而不是和平协议。如果事隔54年后,再爆发韩战也可以被解读为“韩战的延续”。正因为有停战,终于保住了朝鲜,又再以北纬三八线分成南北韩。但此次促成北韩恢复原状的是中国而不是苏联。

南北韩形成敌对国家



自此之后,朝鲜(北韩)在金日成的领导下,建立起其独特的共产制度,与南韩格格不入,形成了敌对的国家,连带人民也因政治被分割多年,后来虽有所改善,但统一之说却是遥遥无期。

当金日成(1912-1994)在位46年后,便由其儿子金正日(1941-2011)接班。在位17年后由其儿子金正恩(1984-)接班,金氏家族牢牢控制这个闭门国家。

金正恩初生之犊不怕虎,在所有国家都不解其动向下,近年来却发展了核武器,从原子弹到氢气弹。若是此说不误,则朝鲜已拥有十分致命的危险武器,一旦战争爆发,南韩将首当其冲(战事第一天会有64000人死亡)。

美国乔治城大学安全研究中心分析员麦克斯韦尔(退役上校)说,朝鲜有现役军人110万,70%派驻在平壤和非军事区之间,后备军有600万,几乎是世界第四大军队(这是指排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之后的军事强国)。

此外,曾任五角大楼的资深分析师布鲁斯贝托尔教授说,今天的朝鲜,军力比60年前强了11倍。当金正恩面对美国的反击时,他可能先发制人,动用核武器先消灭几十万美国人。

这种恐怖后果也许以北韩失败告终,但世界已不知变成怎样?因此特朗普总统除了通过联合国全面经济制裁朝鲜外,目前只有三个选项来克制朝鲜。其一是采取“优化抑制手段”,即美国派更多地面部队入韩国,多安装类似萨德系统的导弹防御性装备,展示动武决心,但它所产生的效果将不能阻止朝鲜对核计划的发展。

选项二:“外科手术式打击”以精确火力和特种作战力量,对某一个特定的要害目标,从远距离突击。但这只能局部破坏,不可能阻止朝鲜的报复。

选项三:“全面入侵”。这也是韩国人所反对的,不仅对能否及时销毁朝鲜核武器大有疑问,而且韩国人将成为牺牲品。

即使特朗普说所有的选项已在台面上,但彼此都不能轻举妄动,一切有待中国十九大后(10月召开)及特朗普访华时才能看到时局缓解的方案。也许朝鲜的第三次“存亡”将取决于中国如何力挽狂澜于既倒。

其实不论出于何种理由,战争已不是现代世界的首选,也非明智之举,徒只造成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及文明失落,乃至地球及人类的毁灭。

反应

 

言论

马来西亚民族在哪里?/谢诗坚博士

《当今大马》专栏作家达耶巴南(S.Thayaparan)近日(11月11日)在其专栏,针对公正党巴西古当议员哈山卡林在议会上建议团结政府,集中其资源,以培植“马来西亚民族”一事发表评论,认为“马来西亚民族”的名词如同在表面上铺上金属防锈,而实际上是黯淡的。

马来西亚所设置的种族至上已成为常态,马来人的地位及马来人的定义在宪法上已有所阐明。因此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或者接受社会契约的概念、马来人至上概念及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压下了所有的民主概念或通过投票,以便重新改变传统的政治概念。

我在进入大学后,才了解到马来亚/马来西亚不曾有过马来西亚民族主义这一类的哲学话语,而是一个多元种族生活在一起的地方。

尽管已有原住民或外来移民迁入居住,但因缺乏人才和管治,一切都由英国安排,包括后来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

对于各种族人民而言,大家只是参与局部的斗争,例如马共被视为华族的政治斗争。因此,马来亚或马来西亚人未曾真正以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概念,在东南亚掀起政治斗争。

反之,英国为其便利(主要是对矿产和资源的开发),动员处于四分五裂的人群,依据种族的不同而区分工作地点,比如马来人在乡区农耕、印度人在园丘割胶、华人在矿地开采锡矿;加上后来东马的卡达山人及达雅人,就蔚成一个多元种族的大杂烩,共计有40多个种族之多。

整体而言,它起因于宗教和种族的不同,造成马来西亚人民的团结并不牢固。

30年承诺一场空欢喜

直到1990年,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认为时机已成熟,乃大胆地提出要在30年内打造一个“马来西亚民族”。因此,他也订下了2020年宏愿,不但要出现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称号,而且也要把马来西亚打造成先进国(所谓先进国是指国人平均年收入为RM15000的水平)。

可惜在2020年时,我们不但未达标,马哈迪(2003年退休)更是指责其接班人不够精明,才使到马来西亚发展进度令人失望。30年的承诺,换来的是一场空欢喜。

照理马哈迪与当时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组合(1981-1998),是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当时马哈迪希望借助安华的影响力,在政府内注入回教元素,但又不改变其世俗政体。安华被促请循序渐进,不要因宗教的鼓吹而将人民再一次分裂。

但安华在1998年落马后,整个国家的格局就被改写了。

安华的反叛换来马来政治思潮的大转变,新崛起的人民公正党与伊党合作,以及在行动党配合下,在1999年的大选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第一次展示了宗教力量的崛起。

伊党在转打宗教牌下,取得27个国席和执政丹登两州;而巫统在当时依然相信民族主义是万灵丹,结果接下来又是噩梦连连。

安华本来就是个宗教主义的领袖,但他选择加入巫统而不是伊党,结果导致巫伊两党结下梁子。当安华被马哈迪排斥后,才转而致力于与伊党合作,希望通过马来人至上的概念,来巩固马来人的政治主导权。

宗教主导政治方向

不幸的是,安华被马哈迪压得喘不过气,原本以为在2018年的大选能全面翻身,讵料他碰上马哈迪这个克星,圆不了首相梦,反而助长伊党的气焰,使马来西亚的政治加入了宗教元素,而变得更加复杂。

直到2022年,安华才得以从中崛起。表面上看来我国没有大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宗教已经主导政治方向。不论是安华让巫统强大斗伊党,或是伊党力求坐大挫巫统,都是一头栽进宗教政治中,几乎忘了这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也忘了这个国家依然是世俗政体。

长此下去,马来西亚不但无法培植出新一代的民族主义,更无法打破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直处于政教斗争中。今天的伊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