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为何中文难成为国际语文/潘政麟

国际语文是指在大多数国家被广泛使用的语文。而目前或许只有英文是国际语文。

在大多数国家中,英文都是必修的课程。英文也反映现在与过去世界霸主英国以及美国的影响力。而近期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希望中文也能够成为国际语文,然而或许中文因为其特性难以成为国际语文。

中文是象形文字,也因此每个单词或者是字都不一样。而英文则是相对简单,由26个字母所组成。而中文的字或许有上万个。就连母语者都不一定见过所有的中文字。

最难学习语文之一

正是由于中文的复杂性,中文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文之一。对于世界大部分人们而言,越加简单上手的语文越能够得到广泛人们的接受最终得到普及化。相信这也是为何英文能够成为国际语文的原因之一。而中文的高门槛对于世界上许多人们而言就不是那么的友善了。

世界上前沿的科技论文都是以英文来撰写。世界的科学中心过往是在英国、德国以及法国一带。而随着一战以及二战的发生以及落幕,科学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学习科技需学英文

无可否认美国在许多科学领域都有着绝对的优势。许多非常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就源自于美国。论文则是将科技成果发表的一个媒介。而这也导致想要学习最前沿的科技,就需要学习英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复杂化,前沿的知识、术语都难以翻译。就连中国高校的教授们都一直在发英文科技论文。随着科技的持续不断发展,英文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只会不断的得到提升。

二战结束后,世界就开启和平发展的时代。英文也成为我们与外国人沟通的语文(除了部分国家,例如中国、印尼等等)。

此一观念只会随着时间更加的深刻在人们心里,即用英文与外国人交流。目前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我们不可能闭关锁国,一定会与其他国家的人们沟通交流。这也就进一步凸显英文的重要性。

当大家都使用英文交流时,那么英文就会成为一个共识,其他语文难以“上位”,因英文已经占据主导的地位。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也希望能够将中文推广出去,最终成为一个国际语文。当然我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学习中文,体会中文的美妙。然而中文始终有一个天花板(自身以及环境的因素),几乎难以成为一个国际语文。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