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人工智能加剧贫富差距/潘政麟

人工智能可说是近期许多人关注的领域。人工智能给了人们无限的想像。除了火热的ChatGPT外,实际上人工智能已逐渐走入实验室或是生活当中。

例如谷歌开发的GNoMe就成功预测了200万种材料,此前人们知道的材料大约8万种,一下直接拓展了人们对于材料的认知。

再例如Deepfake技术,简单利用手机就能对影片里的人物进行换脸。甚至有人利用Deepfake技术在直播间换脸明星,让人们误会是明星来直播带货。

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目前来说仍然不明朗。有人担心人工智能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冲击,有的则认为会将人类的生产力提升。例如ChatGPT的出现,就让人们写文章、编程等效率提升。但是ChatGPT实际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版权问题。

更多财富流向上层

《权力的游戏》等作家就在美国控告ChatGPT生成“同人小说”上侵犯了小说的版权,给作家带来一定的困扰。有可能类似互联网,或许人工智能可能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

以汽车公共交通为例,过往人们的选择只有德士;而后互联网的出现就促使了如Uber、Grab、滴滴等网络叫车公司的诞生。

过往人类消费的费用全部都给了德士司机,但网络叫车公司的出现,却分了德士司机的一杯羹,让司机的收入下降。这也是网络叫车在欧美掀起许多争议,甚至是抗议。

从上述角度来看,司机的收入增加了吗?或许未必,因网络平台开始有了话语权后,或者是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之后,为了吸引顾客,就会降低向顾客收取的费用,降低给司机的收入。但是网络平台的收入却没有减少。从社会层面来看,更多的财富流向了上层少部分的人,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商家让利网购平台

网购平台也是如此。网络平台为了吸引人流量,往往会压榨商家的利益,迫使商家降价或者是减少获利,让顾客多多消费,从而增加网购平台的收入。

在中国网购,许多时候都是免邮费的。是网络平台大发善心吗?并不是,很多时候都是商家让利,压缩自己的获利空间从而希望能够薄利多销。实际上更多的财富却是流向了网购平台的口袋中。

人工智能的出现从整体社会来看,必然会创造更多财富,但很可能大部分的财富仍然只会流向少部分人的手中,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人工智能有能力淘汰重复性的工作,让商家可以更低成本继续生产商品,但同时有许多人却是要面临失业。人工智能在科技层面带来的好处毋庸置疑,甚至有可能因此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品质;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

如今替代重复性,甚至是生产性(例如生成小说、生成图片)的工作都有潜力代替。人们的工作被替代了,那么这些人们该去哪里继续找生计呢?收入被断了,他们在未来时代很可能就更难阶级跨越了。

反应

 

国际财经

为何中国泡沫仍未破裂

作者:欧乐鹰(彭博经济研究首席经济学家)

2001年,章家敦出版了一本著作,并可以凭借它角逐关于中国的最没有先见之明的书。

在《中国即将崩溃》 中,身为美国律师的章家敦认为,威权政治体制、摇摇欲坠的国有工业企业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激烈的全球竞争将对中国经济构成致命一击。

后来发生的事情恰恰相反。自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体量从1.3兆美元增长到18.3兆美元,先是超过了法国和英国,然后是德国,最后是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中国出口蓬勃发展,地缘政治影响力增强,而贸易反而在美国造成了失业。

不甘示弱的我冒着被现实反噬的风险,将自己的书命名为《中国:永不破灭的泡沫》。

自2020年出版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下滑,房地产市场从繁荣走向萧条,对企业家的打压冲击了信心,美国的出口管制阻碍了关键技术,而所有对中国将继续表现出色的押注都亏了不少。

于是问题来了,在这个最没有先见之明的关于中国的著作的竞赛中,章家敦是不是也比不上我了?可能不出你所料,我会说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首先,略带学究气地讲,泡沫破灭是一种突然且极端的、不受控制的冲击。想一想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1992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些时刻都伴随着一些元素的组合:决策者无措、金融市场崩溃、GDP大幅下滑、失业率飙升。但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

让我们聚焦于房地产行业 —— 一度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现在却成了头号拖累。诚然,是决策者允许了供应远超需求的情况发生,而纠正这种失衡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倒下了,投资者亏个精光,老百姓看到他们的最大资产的价值被侵蚀。

房产缓慢崩溃可控

不过,尽管痛苦,也必须承认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缓慢崩溃是可控的。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跟美国次贷危机做个对比。在美国,决策者忽视了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杠杆,直到为时已晚。在中国,决策者在危机爆发前部署了一系列工具来遏制下滑的速度。

换句话说,泡沫在美国破了。在中国,气泡消气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但仍然是一个可控的过程。

短痛换来长期收益

短期的阵痛带来长期收益的希望。通过降低房地产投机的利润,甚至让其无利可图,中国决策者正推动工人和投资者远离建“鬼城”这件事,转向更有效的就业岗位。

这种动态变化 —— 忍一时之痛,谋长远之利,恰好就是我的第二个论点: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在正轨。让我们想想2020年以来的这段时间里的两项重大举措:打击大型科技公司和收紧金融行业监管。

在西方媒体眼里,中国对科技公司的态度转变是一个灾难性的失误。但中国过去有科技行业垄断的问题。阿里巴巴已经是电子商务领域的主导者,也是电子支付领域的两大巨头之一,旗下蚂蚁金服的IPO则致力于旨在让它成为银行业的一股力量。

垄断可能是个麻烦,它压榨消费者,坑供应商,排挤初创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中国领导人开始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尽管这些措施,包括让市场大吃一惊的被取消的蚂蚁金服IPO,确实不显得巧妙,但它们体现出了对抗强大既得利益者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意愿。,就更广泛的经济而言,制止垄断对发展是有利的。

已然奏效

有迹象表明北京的策略已开始见效。中国的电动汽车畅销全球;DeepSeek一举成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和美国比肩。中国经济的天平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2020年,中国房地产占GDP的比重为24%,高科技行业为11%。到2024年,房地产占比已降至19%,而高科技占比则升至15%。到2026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将很可能是硅驱动而非水泥驱动了,这是重要的向前一步。

《中国:永不破灭的泡沫》全部说对了吗?绝对没有。部分由于冠病疫情的影响,气泡消气的速度超过了我的想象;但《中国即将崩溃》真的来了吗?也没有。

中国经济正在进化,而不是崩溃。在有关中国问题的没有预见性的著作竞争中,我还屈居第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