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什么都是天灾/陈圆凤

什么都是天灾,那么,要政府来何用呢?什么都是天灾,政府就没有责任啦?什么都是天灾,人民就不要埋怨政府和部长了!是这个意思吗?

水灾土崩山泥洪泻树倒石落这些都是天灾,甚至病毒肆虐都是上天的旨意,那么,就没政府什么事啦?既然是天灾,人类就只有忍受的份?谁倒霉谁活该?只要不是自己家人受罪,别人受罪就是天意?

“天灾”和“上天的旨意”,这两句话从部长和官爷的嘴里说出来,轻描淡写如“话家常”,但是,听在人民,尤其是受灾者耳朵里,他们又是什么感受?

如果我是日莱峰灾害的受害者,就凭某人一句“天灾”,我就一辈子不投票给相关政党的代表。

有关部长到底有没有同理心?一句“天灾”,就要撇清政府的管理责任,要为同党的州务大臣“撑腰”。

这是把人民当成“愚民”,把“灾民”当成“傻瓜”,有什么资格管理国家?有什么能力为民请命?有什么诚意为民服务?

这些人应该举家搬迁到日莱峰跟灾民一起居住,亲身体验“天灾”的滋味,只有让所谓的VIP们都跟人民处在同一情境中,他们才会感受到愤怒和无助。否则,他们穿着剪裁贴身的西装,开着豪华的房车,带着威武的保镖,还有一众官员陪同,连泥泞都踩不到的“美好情境”下,他们就只会充满官威的说“一切都是天灾”,还能博得身边跟随者如雷掌声。

“我们不是一家人”

现在发生在吉打州的事情,都不能以常理度之,因为州务大臣是“特立独行”的VIP。

他上任后,不但在州内大展官威,也跟邻州斗法,最近连“槟城历史上曾经属于吉打州”这样的话都讲出来了,那么,马六甲州首席部长是不是更有资格对全马发号施令了?

这位大官说,因为吉打州的水流向槟城,所以要跟槟城收水费,那么,吉打州的水源从何而来?谁又可以向吉打州收水费?这位大臣绝对是我国政坛史上的“奇葩”。

历史上,我国从来没有一位州务大臣会这样跟邻州“计较”,接下来如果有人有样学样,那么,国还成国吗?各州还是一家人吗?

如果国内的奇葩们出现仇商排外,那外资将令怯步,这样的国家气氛,如何活络经济?

“我们一家”?这“一家”,到底是谁的家?“我们”又是谁?有“我们”,就有“你们”,就有“他们”。

其实,国家就是大家的,非要强调“我们一家”,就是因为有人被当成外人,有人自认为是主人吧!

反应

 

言论

加强国人的天灾危机意识/南洋社论

马来西亚人最喜欢用“热情的天气”来欢迎外国宾客。

马来西亚人民确实非常热情,只是马来西亚的天气却是越来越无情了。原本炎阳高挂的天际,骤然间大雨倾盆,变化之快,令人瞠目。

气象局总监莫哈末希尔米指出,我国最快将在下个月迎来拉尼娜(La Nina)气候现象,届时降雨量将会增加,民众受促提高警惕。这种气候现象会在年底时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至明年初。

东北季候风年底将至,加上拉尼娜现象持续,我国今年底的降雨量预料将会增加,尤其是半岛东海岸一带。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在遇上拉尼娜现象时强度可能会升级,届时沙巴西海岸和砂拉越北部的气候将变得潮湿。

2020年,我国面对的拉尼娜现象持续超过一年,导致巴生谷地带于2021年12月和2022年3月发生严重水灾,吉打华玲也在2022年7月出现大水灾。

人类引发灾害

雨季是我国每年都面对的问题,水灾频发造成财物和生命的损失,这是国家每年都要面对的不幸事件。除了水灾的破坏,山洪、土崩等意外事故也频频发生。

2022年11月17日,夜间一场倾盆大雨,洪水带着山泥和树桐倾泻而下,淹没道路和房屋,金马仑甘榜拉惹逾20户受到影响。庆幸的是,村民及时逃离现场,没有造成人命伤亡。这是人类引发的灾害。

2022年12月16日,雪兰莪州峇冬加里的爸爸有机农场发生土崩,泥石流压毁农场附设的营地,92名露营者及员工受困。这次土崩夺走31条人命,61人获救。

事故调查报告证实,土崩是事发前累计大量降雨所致。这起事件也揭发相关农场违法在高风险地包括河岸、山坡及瀑布等区域经营露营地。

2023年7月1日,登嘉楼州朱盖甘榜亚逸布爹的德拉达士河爆发山洪,关丹甘孟乐巴希里3垦殖区的巫裔夫妇与7名孩子及女儿的未婚夫在河边野餐,结果全部罹难。10名遇难者年龄介于4至40岁,分别是4名男性及6名女性。

学习日本“3援救”

这些事件会发生,是人类破坏大自然环境而引发的不可抗拒的灾难,但人类却毫无警觉的不断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取乐。峇冬加里事件是最鲜明的例子,但事件发生后,类似的灾祸还是继续发生,还是继续有人赔上了宝贵的性命。

大马工艺大学(UTM)天灾防范及应对中心主任卡马鲁阿兹哈里建议,我国应该仿效日本,实施“3援救”措施以应对天灾,即公众援救、相互援救和自救,通过动员普罗大众与社会资源赈灾。

他也建议政府适时更新天灾风险警报地图,以即时分析与更新灾害热点资讯,强化风险管理措施。

应对天灾的拯救措施肯定要做,而且学习先进国家的方式也是正确的决定。灾后拯救是负面效果,避免发生才是正面效应,加强民众的警觉意识还最重要,灌输天灾危机意识的教育必须更深化的推行,加强民众对被破坏的大自然所产生的危机有所警惕,尽量减少天灾发生时人命和财物的损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