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从“二二八”看见“五一三”/冯振豪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人的历史伤疤,因为国民政府的菸酒专卖令颁布燃起台湾居民的反弹,后来却酿成了官民的流血冲突,从最初的台北市波及到全台各地,死伤人数至今仍未明确,目前估计约1至3万人左右,成为了台湾人的历史禁忌。

1980年代后,在实施解严和经济发展的双向推动下,二二八重新被社会大众关注,1990年2月台湾立法院决定把2月28日定为国定假日,以纪念二二八惨案。



逢年2月28日,从新闻节目到出版专书,台湾舆论上下都会为大谈二二八事件,人们也不断反思惨案发生的前因后果,希望能以此为鉴,避免冲突再次发生。说到二二八爆发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例如国府不懂民情、本省人与外省人冲突、剿灭共党、官商贪赃、通货膨胀、军纪败坏、文化间隙、失业问题、物质短缺等等,有人说这是一场偶然的悲剧,也有人说这是一场策划好的阴谋,各方争执不休,逐渐从历史的讨论延伸到政治立场的对冲。

借言论自由致舆论混乱

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或政客,借言论自由来宣泄情绪,导致舆论陷入混乱,二二八事件被植入撕裂族群、南北差别、省籍区分、统独争论等等观念,各种讯息广传造成人们难以接受正确的资讯,成为台湾社会的乱象之一。

从相隔约3000公里的台湾,能看到马来西亚的另一面。同样的,我们的历史禁忌非五一三暴动莫属。1969年因大选结果引燃的族群暴动,当时联盟政府宣布紧急状态,国会停摆两年,许多流传至今的历史遗病都是在五一三之后开始的。

到今天,官方依然在回避五一三,媒体也不敢噤声,惟政客不断在符合其政治意图的场合下,散播恐惧和仇恨。华巫群体对此都非常敏感,加深了互相猜忌和难以撮合的心结,每当爆发族群矛盾或大选期间,五一三就会被添盐加醋再重新提起。



像台湾一样蓝绿阵营也把二二八带上台面最为开骂的话题,只因为要达到其政治意图。如果说社会撕裂,把原本既存或根本不存在的矛盾炒热起来成为民粹课题,政党和政客在这个节骨点上需承担相当大的责任。

族群关系逐渐趋向包容

相对于台湾而言,马来西亚也有自己的幸运与不幸。所幸的是,国人对历史禁忌如紧急状态、左翼势力、五一三等已逐渐有较为客观普世的认识,或者说,大部分马来西亚人对政治人物挑起这些问题时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有少部分的人会因为政治人物的言辞而疯狂。加之表达个人言论的空间有法律规范,对诋毁宗教、族群、王室、个人等都有所行动,一般国人都较谨言慎行。

另外,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逐渐趋向包容,也不会拒绝认识各族文化的机会。

不幸之处在于,马来西亚始终离不开族群的枷锁,民粹高涨,扰乱民心。

与台湾相似,各个政党都以其极具煽动性的论调捞取支持,例如巫统的“马来主权”、伊斯兰党的“回教徒大团结”、土著团结党的“土著议程”、马华公会和民主行动党的“华裔部长”、人民公正党的“烈火莫熄”、砂拉越“S4S”、沙巴民兴党的“沙巴汉的沙巴”等等,尝试把已有间隙的群体二度、三度乃至五度分裂,塑造认同的工程上难上加难。

尽管如此,人人都可以有各自的政治立场,上升到因为政治立场而在言语或者行动上大动干戈,那就不值得了。

反应

 

东海岸

邹宇晖反对宗教活动新指南:批评制造分裂 违背团结精神

(劳勿5日讯)民主行动党劳勿区国会议员邹宇晖今日严正反对政府,拟推行规范回教徒参与非回教徒宗教场所的庆典与葬礼活动的指南。
 

他认为,此举不仅制造族群分裂,且违背团结精神。


邹宇晖发文告指出,若要求回教徒在参与非回教徒宗教活动时需获得当局批准,并咨询宗教机构的意见,这将增加不必要的官僚程序,加深宗教隔阂,进一步分化马来西亚的多元社会。


“马来西亚是多元宗教国家,各族群长期以来互相尊重彼此的信仰与传统。许多回教徒领袖过去也曾出席非回教徒的庆典和活动,并未因此影响他们的信仰。新指南要求回教徒必须获批才能参与类似活动,这不仅限制宗教自由,也违背昌明政府倡导的团结与共融目标。”


他强调,非回教徒是国家的重要社群,政府机构或官方场所也常举办非回教徒节庆活动,如农历新年、屠妖节和圣诞节,各族群彼此祝贺共庆,反映马来西亚的多元特色。
“团结政府不应因极端主义分子的施压而妥协,推出更严格的规定。这种做法是开倒车,让支持者失望。政府若真心维护团结,应坚持全民共融,而非随极端势力起舞。”


他指出,当下人民更关注经济发展、通货膨胀、教育及社会福利等现实课题,而非如何限制回教徒参与非回教徒活动。政府应聚焦提升人民福祉,而非制造争议,转移公众对核心议题的关注。


“昌明政府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与包容,而非设限阻碍族群和谐。执政党所有阁员和议员都应坚持此原则,而非向保守势力妥协。”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