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伊党从量变到质变/谢诗坚

马来西亚伊斯兰党自从于1951年成立后,至今已有66年的历史,它算是马来西亚仍存在的四个政党的其中一个。第一个是巫统(1946年);第二个是印度国大党(1946年)及第三个是马华公会(1949年)。

基本上,伊党导源于巫统,因一批宗教人士不满巫统过于强调民族主义而忽略鼓吹和发扬宗教,因而脱离巫统,另立以宗教命名的伊党(Pan-Malaya Islamic Party)(PMIP)(最早时期,一般统称为回教党,但在1972年易名为Parti Islam Se-Malaysia(PAS);中文名字依然称“回教党”,直到2011年为求统一,中文名改成“伊斯兰党”)。



 

它的变化可分成下列阶段:

(一)雏型时期(1951-1955),投石问路,组织散漫。

(二)成长时期(1956-1969),由左翼领袖布哈鲁丁领导,把宗教、民族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因而在1959年的大选时从中崛起。



(三)务实时期(1970-1982),阿斯里将党向右转,与巫统联合,但在1977年被开除出国阵,从此一蹶难振。

(四)转向宗教(1983-2002),借助46精神党(1990年)及公正党和行动党(1999年)重新站立起来,强调宗教至上。

不过,这种现象在1999年大选后被时任首相的马哈迪医生认为不妥,他建议回教党改名,以免政党人士利用政治来达到宗教目的,却不为伊党接受;当年的大选对马哈迪是一大挑战,不但因革除其副手安华的党官职,促成后者与回教党及行动党合作,而且让回教党坐大,本身就夺下27个国会议席(较上一届多出20席),并拥有98个州议席;除了继续执政吉兰丹州以外,又再拿下登嘉楼州政权。

如果当时的回教党在胜利后保持低调就不会发生后来分裂的事,但在3位宗教派主将的掌权下,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向巫统和马哈迪挑战:谁的回教国比较正统和符合教规?这3个人就是党主席法兹诺(1937-2002)、吉兰丹州务大臣聂阿兹(1931-2015)(他也是回教党长老会的主席。这个理事会是于1982年由党的新主席尤索拉哇所建立的,以为回教党创造走向宗教政治的条件。也因此在教规中长老会具有巨大的权力,聂阿兹成了这个党的精神领袖和拥有实权的领袖)及登嘉楼州务大臣哈迪阿旺(他是党的署理主席,在法兹诺逝世后,他成为党主席)。

当这3个人矢意要加速回教化后,他们不但提出回教国的范本,要马哈迪接纳马来西亚成为一个回教国,而且也分别在1993年及2003年在吉兰丹及登嘉楼州立法议会通过回教刑法,迫使中央政府接纳而在国会修宪,扩大回教法庭的权限。

但马哈迪坚定其反对立场,因此,回教党的“回教刑法”被束之高阁;同时,回教党的“回教国蓝图”也被压下,因为马哈迪也抢先一步在2001年的民政党代表大会上宣布马来西亚已是回教国,无需再节外生枝。

(五)合作下的分离(2002-2017),哈迪阿旺在与民联合作下又不愿屈居老三,也就有了下列的变化。

在2008年及2013年的大选,伊党仍维持一定的优势。但这对伊党来说是心中仍压着的大石头,若不加以搬开(把公正党及行动党的势力压下),将使到伊党无法成为老大,甚至会成为“永远的老三”,这是伊党所不能接受的。这颗计时炸弹终于在2015年爆开,伊党宣布与行动党断交;继后又于2016年与公正党断交;更对在2016年成立的土著团结党伸出的橄榄枝没有兴趣。

为宗教而生存

伊党决心走宗教的政治路线,坚持要在国会通过355法案,以便修宪让回教刑法拥有较大权力在回教法庭定重罚。

巫统在这方面固然欢迎伊党靠向巫统,但要怎样放弃议席让伊党维持现状或更上一层楼,目前依然看不到转机的方案。

换句话说,巫统极可能不会满足伊党的要求,因为巫统内部不会为伊党作出牺牲和放弃参选,那只有三角战了;这一战反映了伊党不再理会其他人的眼光,也不在乎选举的结果,更不与其他政党比党员人数,它已从量变到质变(党员从100万降至约80万人)。正如旺赛夫(民主与经济事务IDEA研究院总执行员)所说,伊党目前的斗争是朝向回教化,不是议席的多寡;主席哈迪阿旺也曾说过,伊党的斗争不是为权力而是为宗教。由此看出,伊党已不是原来的争取政治权力的政党,而是蜕变成为为宗教而生存的政党。

反应

 

言论

民声反映不满思变/陈金阙

笔者妄自菲薄,对两线制广加解释,还好没有惹来读者谩骂。

不相信笔者的读者,其实也不必浪费时间在反驳笔者,因为,真相是越辩越明的,而且,真相往往是很不中听,不堪入耳,看看华社目前的情况,大家应该有所警觉。

打从希望联盟执政以来,民主行动党似乎成了华人的浮木,大家齐心协力抱着这根浮木,不让它沉下去。

华人对巫统仍反感

只是,人满为患,浮木的浮力是否经得起500万华人的重量,有待斟酌。这时候,如果对它有什么微言,只会引来大家仇视的目光。

不过说来有趣,近来民心开始思变。我既然推荐国阵,当然会看看人民的反应。

老实说,华人对巫统还是很反感,尤其是出现像阿克马这样的“党要”。

但是,自从团结政府,尤其是行动党呼吁人民投票给巫统候选人,华人在“贪污”和给予支持的两者之间,似乎出现了选择性正义。

既然可以投给巫统,是不是代表选择了容纳“贪污”呢?大家大可不必自责,制造选择性正义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所支持的“领袖”。他们为了选票,美言为更好的未来,让大家觉得,这样选择是没有错的。

政治的哲学,是生存,不是黑白分明,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说到巫统,当然要说一说马华。说到马华,当然要说到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在行动党“反客为主”之后,魏家祥成了行动党最头疼的假想敌。

根据一位专栏分析员的说法,魏家祥在华人这边还是吃力不讨好,不过,印象正在改善中。但是,在马来社会里,马来人似乎越来越支持他的言论。这位语气不卑不亢,能操流利马来语的政治名宿,虽然在团结政府阵营,但是对于政治时弊却不吝发言,言中有物,常常说出人民的心声,得到民间的好感。

笔者对马来社会缺少研究,不敢乱下断言,不过,像魏家祥这种能够引经据典论政,而且没有无的放矢的,应该是政敌最为顾忌的人物。

批评政府为纠正政府

还有一位评论家,说的更是让人深思。他说,人民批评政府,目的是为了纠正政府,而非与政府为敌。

以前马华当家,我们批评马华,民政当家,我们批评民政,那么现在行动党当家,我们批评行动党,有什么错了?

当马华民政解决不了民生,我们不断的批评,甚至用选票惩罚他们,我们不觉得不对呀?这回到了行动党,我们就不敢批评了吗?

因为没有行动党,就会成为回教国了吗?那么,行动党去制衡伊斯兰党。为什么还要把败军之将的马华当成最大的政敌呢?

此外,巫统不是频频对行动党开炮吗?为什么行动党可以包容巫统或巫青,却要魏家祥“静静”,不然就建议将他移去反对党的席位呢?

重要的是,魏家祥是不是没有理由的乱喊,还是将华社或华教面对的问题揭发出来。

行动党既然当上了马华以前的角色,前车之鉴,如果不做出改变或比马华做得更好,那么,被华社批评,那是难以避免的。

近来货柜倒压毙一位年轻女司机的案件,我们看到人民在社交媒体痛骂交通部长陆兆福的视频,显然和之前大家就轻快铁故障事件,对陆兆福展现的容忍和以前魏家祥当交通部长时的痛骂,是极大反差的。

如果行动党对下一届大选还要保持99%的华裔支持率,那么,现在检讨,还是来得及的。切莫到时你们才问:华裔,你们到底要什么?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