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传承文化须实事求是/一愚

日前,一华教团体宣传自家办理的书法班,某文化人表示,该团体发扬孔子学说,传承六艺,包括书法。还说书法自春秋以来,受到各朝代重视,更是科举取士时的重要条件。这番说词谬误太多,贻笑大方,又传递错误讯息,倘若因而掩盖了宣扬书法的努力,相当可惜。

发扬孔子学说,那么传承的六艺,大概是儒家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这是孔子推崇的六部经典,此处的书是指尚书,并非书法。而周礼提到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现代社会已无法全数普及学习,比如“射、御”为射箭、骑马,虽为周代“士”的基本训练,但如今是运动项目,也并非现代社会认同的文化传承,更没听说那个华教团体教导射箭、骑马。



当然,周礼六艺中的书,确实有部分人士诠释为书法,惟个人认为有待商榷。

现今书法使用的基本工具是笔墨纸砚。墨、砚倒还罢了,毛笔相传是秦代大将军蒙恬发明,纸则是东汉蔡伦发明。不过,学者一般认为蒙恬、蔡伦并非无中生有的发明,而是改进原有的毛笔、纸的制程,趋于便利,以致民间扩大使用。换句话说,春秋时代未曾广泛使用毛笔和纸,例如汉初从孔子故居夹壁找到的书(即为古文经),推测为孔子后人所藏,便是竹简,并非线装书。春秋时代未必没有墨迹,但至今未见实物。

无论如何,现代书法至少在春秋时代并不普及,这是斩钉截铁的史实。

而周礼六艺中的“书”,有人认为是文学,指的是官场、国际的应对辞章和官方书写。另有一说是学习文字的音义。

多读书多思考



书法在科举取士时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不过科举制度是唐代创立,并非自古以来就有。书法写的不好可能影响仕途,甚至成为笑柄,比如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不善当时官场习用的馆阁体,这是他未能飞黄腾达的原因之一,甚至被嘲笑笔下“有欠光致”。龚自珍为此要求家中妻妾婢女练习馆阁体,表示龚家对于馆阁体“非不能也,不为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传承文化须多读书多思考。尤其不该以后世的眼光,诠释早年的现象。就像椅子,其实迟至宋朝才出现,日本人传承至今的屈膝而坐,反而比较接近唐人的日常生活。

开设书法班是提倡书法很重要的一环,实为美事一桩。然而,传承文化总要实事求是才好,才不会走错路。

反应

 

马六甲

林万锋:文化增进情谊 云南马六甲深度交流

(马六甲2日讯)马六甲首席部长投资顾问兼甲州政府对华特使拿督威拉林万锋,接见中国云南与马六甲的艺术家和文艺创作者,并在文化与艺术的交汇点上展开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深度交流,为两地文化融和、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他日前受邀出席由中国马来西亚商会—昆明与文林美术馆联合主办的“飞跃海峡,邂逅马来”文化交流画展后这么说。

文化交流画展

这项活动由马六甲郑和文物馆承办,昆明美术家协会、昆明风景画学会协办,并获得马来西亚驻昆明总领事馆及多家机构的指导支持。活动期间,来自云南的艺术家不仅展出了充满中国元素的艺术画作与手工艺品,还在马六甲古城采风写生,并计划于今年4月在云南昆明的马来西亚国家形象馆展出结合马六甲文化特色的新作品。此外,马六甲的艺术创作者和画家也将受邀前往昆明参与展览及艺术交流。

林万锋说,这一交流活动标志着云南与马六甲之间友好关系迈向新的高度,也为未来更多文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画展开幕式上,17位来自云南的艺术家和文艺创作者精心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涵盖山水画、动植物画、静物画及精美的手工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他们不仅细致地为林万锋讲解了每件作品的背后故事与创作灵感,更通过艺术语言拉近与马六甲观众的距离。

会展中,与郑和相关的主题画作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赋予观众强烈的历史感与文化共鸣。

林万锋说,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所率领的舰队多次驻扎马六甲;而云南是郑和的故乡,来自云南的艺术家们在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后的今年,带来了有关郑和在云南家乡的特色创作,让我们对郑和有更深入的了解。

他希望云南艺术家们在马六甲进行深度采风期间,马六甲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韵味为创作注入新的灵感,尤其可将郑和在马六甲的足迹与事迹融入创作,带回云南,借由艺术作品生动的再现这位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

会上,林万锋也与来自昆明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了交流,并鼓励他们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感受马六甲的独特魅力。

他希望,未来能够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让艺术成为连接云南与马六甲的纽带,为两地友谊的长青树注入新的活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