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何必硬生生地去规范/方城

最近,应该是病毒肆虐之故,造成人们疑虑神经发达。网络上总有许多事件可以引发争论,比如最近460令吉的汉堡,一时也闹得沸沸扬扬,各行各业也趁热为自己的产品促销,图攒一些人气!同时间,网络上也出现了一张不知哪个补习中心贴出的规范中文表,说要作文拿高分,必须用规范词之类的。

我大略看了那些所为规范词,除了一些真的必须规范的方言词(如“割车”应该是“超车”)外,其他的就算不用列出的规范词(比如用马铃薯,不用土豆),写作文时都不会扣分。

毕竟像巴刹、沙爹等词汇,一看就知道是大马华语的独有特色,是文化融合的结晶,真的没有必要硬生生地去规范为“菜市”“肉串”的。

这就让我想起最近推出新书的本地网红作家杜韩念的书——《女儿呀》内的一篇文章“做对的事也会惹人厌”。

我个人是十分赞成作者的看法的,因为不管你做什么,网络上、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人反对,有人赞成。这是常态。

就像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总会有人欢喜有人愁一样。

编撰规范词的编辑,也许只是想为语文规范尽绵力,所以参考中国使用的规范词,整理图表;另一边厢又有人认为这是奴性思维的人才会做的事。

因为只有大家一样了,才好管理,所以他们认为必须捍卫本土色彩,以免沦落至“无国籍人类”,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择其中”最好

两派人其实都在做对的事,却也引起了另一些人的不满。赞成的人说,凡事都要有依归,跟中国的词汇没有错;反对的网友则认为,本地中文不应该规范,才能保留特色。

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对错只是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已。

我觉得保持中庸,“择其中”就是最好的方式。

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让各族群可以沟通,就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人抨击他的做法不仁道。

所以,不管你做什么事,总是会有人不满意,总会有人抨击。

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每一个人都有她的支持者,完全被孤立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认为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你做的那件事,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还能造福人群,那就够了!

别人要说些什么,就让他去吧,毕竟我们是管不了别人的嘴的。

很多时候,所谓“专家”——就如专门骗人家,他们说的话也不是永远对的。

对或不对,也不必太在意,凡事适可而止,就好。

反应

 

言论

领袖是引领未来的榜样/方城

在一间成功的机构,若其领导能深得人心,企业发展必定乐观,员工的流动性也应该不高的。我认为,领导应该要有几个特质,做起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我一直认为,作为领导,就必须要有领导的气度,对于讲真话、做事不偏私的属下,哪怕他说的话不合领导的心意,领导也应加以表扬,而不是故意刁难,处处不予好脸色,让人心变凉,不想再认真做事了。人心一旦失去,就像覆水难收,很难再拿回来的。

领导也是引领未来的榜样。这种情况如果在学校发生,就让许多认真且奉公守法的老师心灰意冷,进而让阿谀奉承的伎俩根深蒂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了虚伪。

成功的领导,要能做到“以德报怨”,就事论事,而不是以身分打压属下,让人无所适从。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决定要能够以开明的心态接受劝谏,机构要有进步,必须能够做到这一点。

如果事事都掩耳盗铃,自以为是,是很难看到进步的。领导固步自封或全盘照收;耳根软,轻易相信流言,就会成为有心的人的棋子,任意被摆布。

我一直希望领导应该双目清明,用慧眼办事,多称赞表扬,让人在获得肯定之余,更愿意工作,而不是在上班时得过且过,求过时间而已。

用假数据骗自己

遗憾的是,现在的职场上几乎充斥这样的人,但大家却还浑然不知,反而不断自我催眠,用假的数据欺骗自己,想象一切还是美好的。

打个比方,当有人提出学生的阅读量不足之际,各方就想尽办法让学生“阅读”,制造报告,营造出全民阅读的假象。其中有多少人真正培养起阅读的习惯,只有天知道了。

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我想学校会变成尔虞我诈,虚伪失真的地方,不再是所谓的象牙塔了。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打工人所处的环境,常会有欺善怕恶,喜欢巧言令色的领导,导致团体或机构无法有显著的进步。若这样的情况也在栽培国家未来领袖的学校发生,学生会看到怎样榜样?实在让人不敢想象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