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何时是大选的良机?/林恩霆

当巫统党选获得展延,当政府不再与反对党签署谅解备忘录,坊间开始猜测大选的日期。有者猜测今年内料会大选,有些人则认为是明年,但我说两者的可能性都存在,但能纳入考虑的日期不多,尤其是现在已进入下半年。

若是今年举行的大选的话,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将会纳入考量,即财政预算案的糖果效应和东北季候风所带来的雨水。根据过往的传统,财政预算案通常都在10月份提呈,而东北季候风都会在11月份到来。

9月可能性不高

有人大胆预测大选会在9月进行,可能性不高,因为9月份的上旬是国庆月。在这期间举行大选,对东马选情不利,因为9月16日是沙巴和砂拉越的“独立日”。9月份下旬提呈财政预算案的可能性就存在,但须胥视财政部是否准备好提呈财政预算案的工作。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财政部尚未提出征询民意的“象征性仪式”,因此,9月下旬提呈财政预算案,然后10月份大选的可能性还未看到端倪。

一旦财政预算案尚未提呈,10月份进行大选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减少,反倒是11月举行大选是曾经发生的。那一年刚好是敦马哈迪任相最为严峻的时刻,那就是1998年革除拿督斯里安华的副首相职,翌年的11月29日举行大选。

若想要在11月举行大选的话,只有在上旬尚可以考虑,下旬的日期只能跟天气赌一把。11月的东北季候风所带来的雨水,将会导致东海岸一带、砂拉越西部和沙巴东部出现恶劣的天气,进而引发水灾。

依据过去14届大选的日期选择,有8届大选是落在上半年,6届落在下半年,其中近四年的大选都落在上半年。即使是有6届大选落在下半年,但只有两届是落在10月份以后的日期。可见当时的首相都不愿意冒险去选择最后三个月进行大选,毕竟天没有人愿意与上天赌,除非想要利用天气来阻止一些人投票,比如1998年的烈火莫熄激起的马来人分裂。

倘若大选拖到明年的话,新春佳节后,直到三月下旬(清明扫墓季节前)之前,都可以是举行大选的日期。明年的清明扫墓季节,也刚好碰上斋戒月的开始,直到4月22日,也就是开斋节。

可选择日期不多

开斋节后的5月可能性也不高,因为开斋节以后,只有短暂的三个星期,又到了沙巴的丰收节和砂拉越的达雅节,再加上国家元首诞辰,最终就会拖到6月下旬。在这之后的日期,只要不超过9月16日(今届国会届满后的60天内大选),都有可能举行大选。

因此,其实给首相选择解散国会的日期并不多,要么现在就启动财政预算案的准备工作,然后提早提呈到国会,进而再解散国会,抢在季候风来临之前,举行大选。再不然的话,首相必须等到明年华人新年以后,斋戒月之前举行大选,否则就必须等到6月份以后。

反应

 

言论

居家服刑疑云悬而未解/林恩霆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特赦之居家服刑附加谕令存在与否的事件中,其处理方式存在改进空间。根据安华的说法,总检察署曾收到一份来自国家王宫(前国家元首任期内)的特赦附加谕令。

但总检察署或许认为其正当性存疑,这或许跟附加谕令是否符合宪法有关。虽然安华没明说,但总检察署的确把此附加谕令交回给国家王宫,让新任元首定夺。

部长回应矛盾重重

此外,他提到前国家元首多次展延特赦局会议,直到1月29日才召开。

安华没有明确指出责任人,但暗示如果早在前国家元首任期内处理,可能还有机会重新讨论这份附加谕令是否符合宪法,或在特赦局会议中将前国家元首提出的居家服刑建议进行深入讨论。

安华强调,他本人和参与特赦局的扎丽哈医生并未提到居家服刑的建议,而居家服刑的附加谕令是直接交给了总检察署。

尽管安华表示政府没有隐瞒附加谕令,但政府高官的回应却矛盾重重。通讯部长法米、内政部长拿督斯里赛弗丁、联邦直辖区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扎丽哈医生、首相署部长(法律及体制改革)拿督斯里阿莎丽娜等人对附加谕令的存在表示“不知情”,尤其是赛弗丁将其称为“传闻”,令人质疑政府的透明度和协调性。

作为总检察署的主管部长,阿莎丽娜理应知晓此事,而总检察长作为政府的法律顾问,一年来频繁与安华会面,却未提及附加谕令的存在,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

安华政府在此事上,可以通过更透明的方式处理此事,以减少政治伤害。首先,他应坦承总检察署已把这份附加谕令交回给国家王宫,坦承可以显示政府对宪法的尊重,也能向公众传达政府在法律问题上保持专业与独立的立场。

模糊规避引发质疑

其次,在承认附加谕令确实存在之后,才说明政府已将此事交由现任国家元首处理。这种直接而坦率的态度,可以有效消除公众对政府隐瞒事实的疑虑,同时也表明这是一个由国家元首决定的宪政问题。

最后,若纳吉的律师团队决定挑战总检察署的决定,安华应表态支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

尽管这一行动可能涉及挑战王宫决定的风险,但通过法庭审理的方式,不仅符合宪政程序,也能避免政府被指控干预司法或试图掩盖事实。即使舆论出现,纳吉也可能需要承担挑战王宫的责任。

由于涉及宪政争议,包括前任和现任国家元首对附加谕令的不同看法以及总检察署的立场,通过法庭解读宪法可能更为妥当,让司法程序决定附加谕令的合法性,可以避免政府背负隐瞒的指控。

安华的处理方式未能展现应有的透明度,安华政府通过模糊程序或语言技巧规避责任,反而引发更多质疑。尽管他声称无隐瞒,但政府内部信息不对称和高官的矛盾表态已严重损害其公信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