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保护主义:国家之盾或枷锁?/潘政麟

保护主义,这一古老而常新的经济策略,通过政策、关税、配额、补贴等政策工具,旨在为本国产业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是众多国家工业化的摇篮,为稚嫩的本土产业提供成长所需的温床,直至羽翼丰满,足以与跨国巨头并肩竞技。在经济风暴来临之际,保护主义更似一道坚固的防线,为国内企业遮风挡雨,助其渡过难关。

然而,保护主义的过度依赖亦是一把双刃剑。市场壁垒的高筑,可能滋生垄断与腐败,扼杀创新的火花,最终令消费者权益受损,经济效率低下。在追求短期保护的同时,本土企业长期的竞争力与市场活力可能被无形中削弱。

与保护主义相对照,市场经济倡导的是政府干预的克制与市场力量的释放。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商品与服务的价格由供需双方的博弈决定,每一笔交易都蕴含着效率与公正的承诺。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坚信,开放的贸易环境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各国得以专注自身比较优势,共同编织全球经济的繁盛画卷。

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既是竞争的参与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为了在无垠的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它们必须不断磨砺技艺,提高效率,而这正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政府引导市场非主宰

中国政府深谙市场与政策的微妙平衡。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育上,特斯拉的入场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在此之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尚处于萌芽状态,但在特斯拉的激励下,本土企业被唤醒,创新与竞争的火焰熊熊燃烧。特斯拉不仅激发了行业内的创新热潮,更催化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集体崛起,如比亚迪,使之在全球市场中崭露头角,展现出与特斯拉并驾齐驱的潜力。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在经济转型路上不断探索的国家,可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灵感。政府应当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而非市场的主宰。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试金石。

本土企业,面对竞争的洗礼,将不得不自我革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正如温室花朵终需经历风雨,方能绽放出坚韧之美,马来西亚的企业亦需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锻造出真正的实力与价值。

反应

 

国际财经

刺激效应消退 中国楼市销售回落

(北京1日讯)中国住宅销售在1月重新踏上下坡路,表明房地产行业在实现持续复苏前仍有一段路要走。

克而瑞地产研究发布数据称,中国百强开发商1月销售操盘金额同比下降3.2%至2276亿人民币(约1411亿令吉)。去年12月同样的指标则为持平。此外,上月销售环比增长24.2%,本月却猛降49.6%。

面对疲软的内需和不断恶化的就业形势,中国政府重振楼市的努力迟迟难以见效。尽管房地产市场在政策加持下勉强企稳,但改善主要出现在二手市场,因买家仍然担心开发商按时完工的能力。

今年1月的同比跌幅可能被春节长假的不利因素放大,因去年过年是在2月。今年中国从1月28日进入长达8天的假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