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保留东铁明智之举/谢诗坚

当中国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的9月和10月分别在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及印尼提出复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已显示中国准备在亚洲、欧洲及非洲大展拳脚,在后来变成一套有系统地发展大蓝图。

其中马来西亚是中国合作重点的对象之一,包括隆新高铁、东海岸铁路、海底敷设汽油管及港口改造等。



仍与中国商讨

但在去年(2018)5·09大选后,政权在一夜之间交替,也就发生新政府重新检讨各项大型计划是否需要终止或保留。结果除了暂时搁置隆新高铁外(未知何时会恢复工程),也对东海岸铁路工程喊停。及后更有消息说,新政府有意撤销东铁计划,以避免债务加重。经济事务部长阿兹敏说,东铁计划的费用将会使到马来西亚在一年之内要付5亿元的利息。这笔账是怎样算出来?我们也希望官方能说清楚。

正当人们对东铁工程不抱希望之际,突又传来马来西亚内阁表明仍在与中国商讨中,并没有一口咬定已将东铁计划束之高阁。

关于东铁的故事,我们有必要从现实层面说起。正当习近平在2013年宣布开展一带一路大工程时,马来西亚在翌年(2014年)即与中国达成协议,继在2015年开展可行性研究。初步估计需要耗资约300亿令吉。



不过在2016年时,时任首相兼财长纳吉在国会宣布,东铁计划造价为550亿令吉,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涨价原因是马币在2016年后断续贬值,导致成本提高。

也是在2016年底,在首相纳吉和中国总理李克强见证下,中国交建与马方的铁路衔接公司(MRL)在北京签署融资备忘录,其中中国将贷款马方550亿令吉(折合890亿人民币),并签下首期合约工程,总金额为460亿令吉。

在2017年,中国交建又与马方的铁路衔接公司在北京签署第二份合约,涉及金额为90亿令吉。

这两份合同共耗资550亿令吉,也成为中国在海外的最大企业工程,铁道全长688公里,在7年内完成,但再加维护期2年。

为使工程及早完成,马方首相于2017年8月9日主持动土礼,中方则由副总理汪洋代表见证。

捍卫马中利益

为什么中国和马方合作开展东铁工程?这与两国的利益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方面,它希望能将马六甲海峡与南中国海连成一气而保障了中国的经济与政治的安全,因为今日的马六甲海峡已成为中国油船必然途经的通道。每年估计有十万艘油轮在通行,其中80%是中国的石油和相关的油船,因而甲峡也成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南中国海一直处于争议阶段;尤其是美国不承认中国的海洋主权,但中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已得到教训(失掉香港),如果不能防守好南海,就会危及中国的领土。

还有为了避开新加坡的航线(被指较亲向美国,但近年已较低调),也就同意协助改善巴生港(目前居世界第12位),以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海港和船坞场。这也是为什么马中于2017年及2018年举行军事演习,以确保两国在军事上的合作能有效捍卫双方的利益。

促进东海岸发展

其实协助发展和改善东海岸也是政府的心愿,只是碍于经济能力,东海岸的三个州(彭亨、登嘉楼和吉兰丹)直到今天还是处于乡村状态,无法与西海岸的城镇相比。

如果东铁计划如期完成(部分是载客车厢,部分是运货车厢),它对促进东海岸发展及提高马来人生活大有帮助。因为东铁是从巴生港起,经过鹅唛再进入彭亨,总共有28个车站。最远到吉兰丹的道北,这意味着巴生港将肩负繁荣东海岸的重任。

本来在550亿的造价中,有85%是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而另外的15%发行回教债券集资。不过在去年由新政府估算后,造价已不止550亿令吉,而是接近810亿令吉。虽然贷款在完工后的7年内不收利息,也不收回贷款,而是在7年后才算利息,可以分20年摊还,利息是3.25%。但是马方希望东铁造价能降至400亿令吉,这就有赖双方的调整与让步了。

根据所知,有关工程马方的MRL公司已付给196亿令吉,而工程也完成14%。

但在2018年7月4日,MRL公司通知中方的交建公司(CCCC)马上停工。从那时起直到目前,只知道暂停工程,不知何时会复工?

就我们分析来看,东铁是应予完成的,对我国的经济大有好处。此外隆新高铁也要择日复工,否则不知如何贯通从新加坡到土耳其再进入欧洲的高铁干线?

在这方面,如果马哈迪没有取消东铁是明智的,也是正确的,毕竟基建对马来西亚也是不可或缺的。

反应

 

言论

马来西亚民族在哪里?/谢诗坚博士

《当今大马》专栏作家达耶巴南(S.Thayaparan)近日(11月11日)在其专栏,针对公正党巴西古当议员哈山卡林在议会上建议团结政府,集中其资源,以培植“马来西亚民族”一事发表评论,认为“马来西亚民族”的名词如同在表面上铺上金属防锈,而实际上是黯淡的。

马来西亚所设置的种族至上已成为常态,马来人的地位及马来人的定义在宪法上已有所阐明。因此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或者接受社会契约的概念、马来人至上概念及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压下了所有的民主概念或通过投票,以便重新改变传统的政治概念。

我在进入大学后,才了解到马来亚/马来西亚不曾有过马来西亚民族主义这一类的哲学话语,而是一个多元种族生活在一起的地方。

尽管已有原住民或外来移民迁入居住,但因缺乏人才和管治,一切都由英国安排,包括后来成立的马来亚联合邦。

对于各种族人民而言,大家只是参与局部的斗争,例如马共被视为华族的政治斗争。因此,马来亚或马来西亚人未曾真正以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概念,在东南亚掀起政治斗争。

反之,英国为其便利(主要是对矿产和资源的开发),动员处于四分五裂的人群,依据种族的不同而区分工作地点,比如马来人在乡区农耕、印度人在园丘割胶、华人在矿地开采锡矿;加上后来东马的卡达山人及达雅人,就蔚成一个多元种族的大杂烩,共计有40多个种族之多。

整体而言,它起因于宗教和种族的不同,造成马来西亚人民的团结并不牢固。

30年承诺一场空欢喜

直到1990年,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认为时机已成熟,乃大胆地提出要在30年内打造一个“马来西亚民族”。因此,他也订下了2020年宏愿,不但要出现马来西亚民族主义的称号,而且也要把马来西亚打造成先进国(所谓先进国是指国人平均年收入为RM15000的水平)。

可惜在2020年时,我们不但未达标,马哈迪(2003年退休)更是指责其接班人不够精明,才使到马来西亚发展进度令人失望。30年的承诺,换来的是一场空欢喜。

照理马哈迪与当时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组合(1981-1998),是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改变。当时马哈迪希望借助安华的影响力,在政府内注入回教元素,但又不改变其世俗政体。安华被促请循序渐进,不要因宗教的鼓吹而将人民再一次分裂。

但安华在1998年落马后,整个国家的格局就被改写了。

安华的反叛换来马来政治思潮的大转变,新崛起的人民公正党与伊党合作,以及在行动党配合下,在1999年的大选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第一次展示了宗教力量的崛起。

伊党在转打宗教牌下,取得27个国席和执政丹登两州;而巫统在当时依然相信民族主义是万灵丹,结果接下来又是噩梦连连。

安华本来就是个宗教主义的领袖,但他选择加入巫统而不是伊党,结果导致巫伊两党结下梁子。当安华被马哈迪排斥后,才转而致力于与伊党合作,希望通过马来人至上的概念,来巩固马来人的政治主导权。

宗教主导政治方向

不幸的是,安华被马哈迪压得喘不过气,原本以为在2018年的大选能全面翻身,讵料他碰上马哈迪这个克星,圆不了首相梦,反而助长伊党的气焰,使马来西亚的政治加入了宗教元素,而变得更加复杂。

直到2022年,安华才得以从中崛起。表面上看来我国没有大改变,唯一改变的是宗教已经主导政治方向。不论是安华让巫统强大斗伊党,或是伊党力求坐大挫巫统,都是一头栽进宗教政治中,几乎忘了这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也忘了这个国家依然是世俗政体。

长此下去,马来西亚不但无法培植出新一代的民族主义,更无法打破宗教的束缚,而是一直处于政教斗争中。今天的伊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