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债本位制的美元是大骗局?(下篇)/潘兴才

从运作进程可看出,美元是无中生有的魔法或计谋。国库署和美联储是通过银行仲介互换美化的欠单。银行将美联储的欠单(本票)兑换为美元信贷便利(资金)供政府使用,並把资金制造信用供应(通币供应)的乘数效应,为政府创造税收,让政府利用税金来摊还国债。

因此,美元是最终的欠单或借据,是以国债为后盾的美元、美元信贷及美国国债的使用者或拥有者,既是贷款给美国政府的债主/债权人(Creditor),同时也是在实际上和美国纳税者一样,反倒变作美国国债的债务人(Debtor)或还债者。从中取得最大的赚益者则是美国“大得不能倒”的银行和美国联邦政府。



所以,你使用美元,你就是借钱给美国政府,且又倒贴利息给它还本付息。只要债本位制的运作暢顺无阻,美国政府绝对不会停止举债和停止发行美元。

基于此,国债加速增加是可以理解的,这完全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所以,美联储前主席葛林斯潘说,美国国债是不用偿还的。美元犹如一只庞大的水蛭,向国内纳税民众和全球188个IMF成员国默默地又无痛地吸取鲜血以自肥。

美国像水蛭在吸血

对凭空创造或无中生有美元的流程作深入和详细分析后,美国许多网媒则直指美元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骗局,或完全合法的偷窃。大骗局迟早会被揭穿,偷窃者迟早会遭重罚。它们劝请民众应如何做应急的预案。你是否认同?

然而,国债增加愈多,广大的纳税人的税务负担也愈重,同时他们的储蓄率也将愈低,投资也愈少,因为储蓄等于投资。最后,经济增长萎靡不振,税收剧减。在社会福利计划激励下,国内的纳税人可能会甘于纳税。但美国如何能保住外国的美元使用者继续使用美元?或保住国外的人为美元需求?继续为债本位制的美元买单?或自甘受美元的剥削?



换言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除美国外)188 个成员国纵使早已看穿美元的真面目,渴望早日把身上的水蛭除掉,仍然会继续採用美元充当它们的中央银行的主要储备货币吗?而不会改用IMF市场SDR债券取代?美国的愿望终将成空。

从当前形势能来看,美国目前暂时还可稳住它们,但到了明年可能将回天乏术。因为目前美国在IMF 拥有16.54%投票权的配额,唯一具有一票否决权(超过15%)的国家。IMF推行任何改革方案都要看美国的脸色。

债本位制开始崩溃

2O16年10月初旬G20峰会,包括奥巴马总统和IMF在内,已发出书面承诺:金砖五国在IMF的投票权配额将能匹配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换言之,投票权的配额必须与它们在世界经中的占比率相匹配。继G20峰会之后在印度果亚举行的金砖五国首脑会议已为此事之实行做好装备?

目前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占比率为25%,分得的投票权配额为16.54%。金砖五国只分得14.9%的投票权,还差0.1%就可跨过15%否决权的门槛。2017随着占比率之扩大,它们不难取得16%至17%的投票权配额,而也拥有一票否决权,与美国平排並坐。这意谓着美国将失去对IMF欲推行的国际货币秩序改革方案行,行使否决权。

IMF将开始推行改革方案,首先市场SDR债券将向全球大量发售。这也将是〈美元大骗局〉被完全揭穿之日,同时也会引爆新一场更庞大的金融海啸或金融核弹。

市场SDR债券之大规模发行将取代美国国债而逐渐发展成为188个IMF成员国央行的主要储备货币,然后演变为新的世界货币而成为美元的替代货币,将剥削全球国家的美元趕回老家。美元的债本位制从2017年开始还能顺利运作而不致于步随金本位制之后尘吗?

美国国债的加速增长在此新形势下只将加速美元的崩溃?反而对美国国家利益造成致命的打击和毁害。

善有善报,恶有悪报,不是不报,明年才到?

反应

 

国际财经

小摩:交易员等待良机抛售美元

(纽约24日讯)摩根史丹利表示,尽管美元的主导地位席卷整个市场,寻求卖出美元的交易员比想象得要多。

戴维·亚当斯等策略师在报告中写道,虽然美元多头数量众多,且在表达自己观点上可能最直言不讳,但似乎有大量更“默不作声”的投资者有意抛售美元。

许多人已经备妥资金,只在等待一个做空的信号。

催化剂可能近在眼前:该团队表示,通胀数据可能会增加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国会的财政协商更加旷日费时,可能会让美元多头失望。

根据该报告,策略师预计贸易政策将取得更良性的结果,也可能给美元带来压力。

对冲基金等投资者认为,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政策将压抑其他货币、加剧价格压力并让美国利率居高不下,人们纷纷买进看涨美元部位。

如果美元逆转,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势必升高。

然而,近几个月来,在每天交易金额达7.5兆美元(约33兆令吉)的外汇市场上,抛售美元已被证明是一项痛苦的交易。

在过去一季,美元几乎兑所有主要货币都上涨。美元兑人民币、墨西哥比索和加拿大元等货币已上涨超过2%,这些货币因美国可能上调关税而受到重创。

摩根史丹利建议做空美元兑欧元、日元和英镑,预期美元将走弱。周五,彭博美元指数在亚洲盘中基本持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