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健康通胀是好事/潘政麟

近期关于涨价及价格的新闻可以说是相对热门。例如机票的价格疑似“过高”、糖可能要涨价等等。这些新闻的出现也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实际上马来西亚有着一个健康的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发展而言是好事。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相对过多,与社会上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而言过多进而出现了货币贬值。马来西亚是个发展中国家,有较高的通货膨胀是正常的。

一般上而言,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都会相比于发达国家来得高。有欧洲学者统计且平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发达国家平均在2至3%,发展中国家在5至7%之间。

所以东西在一年内涨价6%左右是合理的。假设一年涨价6%,10年前10令吉的东西,按照复利计算器,现在应该涨价到了17令吉91分。

马来西亚过往平均的通货膨胀率在3.7%,属于合理的范围内(根据财经网站的数据)。但是有许多民生用品没有怎么涨价,得益于政府的控制。确实,没有合理的控制,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会下降许多,人民也会越来越穷。

疫情期间,政府大派钱,货币供应量相比于商品而言多了许多,因此货币贬值及商品涨价在所难免。如今人民开始有怨言主要本质或许在于薪资的问题。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马来西亚薪酬及工资调查报告》,马来西亚2020年的平均月薪上扬3.5%,从2019年的2933令吉增至3037令吉。假设此数据真实,那么3000令吉在马来西亚是否足够呢?首都内生活肯定是不够的。

假设有房贷、有车贷,房贷大约1000令吉,车贷大约500令吉,那么只剩下1500令吉左右。1500令吉在许多地方都是难以生活的。通勤费用大约200至300令吉,扣除平时吃饭的钱,那么人们每个月剩下的钱大约在500令吉左右。

假期过多不利企业

上述计算已经是最理想的情况,还没有计算其他的开销亦或是缴交所得税等等。马来西亚的薪资相比于生活开销可以说是不合理的。况且,在马来西亚有许多工作实际薪资是低于3000令吉。

马来西亚许多工作薪资在过去许多年内增加不多,相比于例如房价、生活开销等。再者,马来西亚假期过多也是一个问题。近期政府又宣布开斋节特别假期。对于老板及企业而言,这是不利的。

企业也会说假期那么多了,为什么我还要给你起薪水呢?实际上许多国家及地区,例如中国、台湾等,假期都是少的可怜,可见马来西亚的幸福程度。

马来西亚有健康的通货膨胀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想要让马来西亚人适应更加健康的通货膨胀,马来西亚需要制定政策针对薪资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