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免签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潘政麟

近期,中国对欧亚六国试行单向免签,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当中大部分为欧洲国家。

中国是个鲜少对其他国家免签的国家,那么免签能够给中国带来哪些好处?

首先是经济增长。在上述免签的国家当中,大部分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万美元(9.3万令吉)。

在人民币维持低位的情况下,上述国家来到中国能够有更加强的消费力。如今1欧元可兑换约7.7人民币,对于大部分欧洲国家的人来说,在中国的消费可以说是实惠。

如今中国经济放缓是个不争的事实。外有西方世界的打压、俄乌战争等的因素影响;内有经济环境恶化、青年失业率高居不下、大面积烂尾楼等问题,都大大影响了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

刺激中国经济

为此中国需要寻求外部的刺激。而具有一定消费力的西方国家就是很好的选择。

西方社会鲜少有着储蓄的习惯,普遍都是过着有多少钱就花多少的生活。对于中国而言,西方的消费有助于刺激中国国内部分地方的经济,加快中国摆脱经济低迷的近况。

此外,极具吸引力的汇率也会促使更多人前往中国消费。在欧洲外出吃一餐需要20欧元左右;但在中国只需要8欧元(例如人均60的火锅)就能吃到不错的餐食,那么人们的消费欲望就会大大增加。

随着疫情的爆发,世界认识到了过往是有多么依赖“中国制造”。随着疫情的解封,许多企业纷纷将生产线搬离中国,迁移至东南亚一带。

对西方国家免签有望进一步提高西方在中国的投资。毕竟对于商人而言,不需要申请流程麻烦的签证就能到中国考察工厂、解决生产线等问题。这样一来中国就能够挽回一些就业机会和投资机会。

减少不实报道

西方媒体普遍存在一个情况,即不实报道中国。在中国强势崛起的当下,西方对于中国感到惧怕是正常的心态。或许政治层面惧怕就导致媒体疯狂报道不真实的中国。例如冠病疫情期间西方媒体就有许多不实报道。甚至有的媒体为了博取关注,捏造事实。

中国对部分欧洲国家人民免签之后,不实报道就会减少许多。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西方人更认识中国,对于不实报道就更加具有判断力。

此外,提高对中国的认识有助于降低整体西方对于中国的“敌视”。

如今许多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对全球带来不好的影响。随着前往中国的西方人越来越多,那么“敌视”的行为也会降低许多。

未来,随着交流的深入以及增加,会有越多的西方人更加喜欢中华文化。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仍然保留至今的4大古文明,有着5000年的历史。当中的历史、文化、底蕴都是西方无可媲美的。

免签有助于在西方世界传播真正的中华文化,而非过往西方所知的“有偏见”或者“不真实”的中华文化。

提高两国交流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地球村,人们的认知也不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国家当中。免签有助于提高两国之间的交流、认识。

中国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往10至20年的经济引擎非中国莫属,未来中国也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对许多国家免签除了能够帮助自己之外,也有助于全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而非仇视中国,为全世界的整体和平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视频推荐 :

反应

 

言论

汇率加剧人才流失/潘政麟

近年来,随着新元对马来西亚令吉的汇率持续走高,许多马来西亚人选择越堤前往邻国新加坡工作。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日益扩大的薪资差距,也揭示了马来西亚在留住本国人才面临的挑战。

马新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期,新元兑令吉的汇率达到了1新元兑换大约3.29令吉,此前最高时可兑换3.55,这使得同样一份工作的薪酬,在新加坡可以比在马来西亚多出数倍。

例如,一名工程师在马来西亚的月薪约为3000令吉,而同样的职位在新加坡则能赚取超过1万令吉。对于许多马来西亚打工族来说,这样的薪资差异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新元飙涨之后,国内一些领域如餐饮业、零售业和技术行业等,迎来新一轮的离职潮,尤其是在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等地更为明显。

各行各业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与新加坡相匹敌的薪资水平,这些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动性大增的问题。以轮胎行业为例,尽管熟练工人的薪水已经涨到了4000至6000令吉,但依然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求职者。

此外,修车行和餐饮业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许多年轻技工和厨师纷纷选择到新加坡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福利,比如发放额外的花红或提供住房补贴等。

人力资本的流失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它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拿督孔令龙指出,如果连本国公民都对自己国家的经济缺乏信心,那么要吸引外资将变得更加困难。

他认为,政府需要传递积极的信息,展示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前景,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到来,并稳住马币汇率。

同时,他也强调了工业4.0的重要性,即通过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缓解因人才外流带来的生产压力。

马新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存在竞争,但马新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李活安博士认为,“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计划有望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桥梁,创造出更多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岗位。

他相信,随着该计划的推进,不仅能够为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能促进马来西亚本地经济的增长,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汇率变化所带来的薪资差距确实加剧了马来西亚的人才流失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改善国内就业环境等多种方式,马来西亚或许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重新吸引并留住宝贵的人力资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