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别让优势化为乌有/何云翔

曾几何时,我们很自豪地说,马来西亚具备独有的多元文化和语言优势,成为吸引外资和游客的关键条件。



多年来,我们一直沾沾自喜地告知外来投资者,马来西亚可提供掌握各种语言的专才,如国际通用语言英文、在全球市场越来越备受重视的华文、与邻国印尼母语印尼文接近的马来文,甚至全球第二大人口国家印度的淡米尔文。

同样地,这个国家结合了许多不同文化,融合马来文化、中华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等,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外资更容易适应这里。

而那些具备多种语言优势的马来西亚专才,在世界各地都很吃香,为许多跨国企业输出不少专才。

这些优势已成为马来西亚多年来的重要标签,正如马华公会数年前提到的“文明磁场”施政框架,正是要借助我国的多元文化,提升国际竞争力,与世界接轨。

这多元文化和语言特点,确实是历史赐给这个国家的的优势,但重点在于如何发挥它的效用,而别再成为流于表面的口号。



在各国企业和专才不断提升竞争力、科技越来越发达、资讯瞬间传送的年代,这些所谓的独有优势,还那么有价值吗?

输出专才损国家经济

以掌握多种语言为例,若国人仅符合基本语言条件,但语言掌握能力不够精通,在各国专才不断强化语言能力的趋势下,这优势恐将化为乌有;而无法精通单一语言,则可能会演变成劣势。

随着技术发达和网络便利,各种语言翻译系统穷出不尽,各国企业不一定需要精通多种语言的员工,也可应对不同语言的商业对接。

至于为跨国企业输出专才,长远来说,对国家经济发展更是极大损失,事实也是如此,就好像每年许多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公民都选择改变国籍。

众多在国外发展的马来西亚专才,最终都选择在当地落地生根,最终我们只是白白把珍贵的人力资源赠送给他国,对国家长远发展也毫无帮助。

提升竞争力迎合需求

多元文化也别沦为自我陶醉的一种假象,别一直强调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国人有共同的文化,事实上,这两地华人除了拥有共同语言,彼此的生活文化和思维差异都相对大。

中国启动“一带一路”策略,我国与中国的合作密度相对高,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都是中资不断走进来,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例子却是少之又少。

外人因我国这些优势走进来,是基于更易沟通的便利,最终的合作和投资还有赖于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和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

别过于沉迷于这些表面的优势,务实地提升本身竞争力、掌握科技趋势,迎合全球走向自由化和电子商贸的新时代需求,才是我国政府、企业、专才,以及大大小小商家所需紧密关注的要点。

世界每个角落的专才和企业都在不停进步、加速提升竞争力,那种还在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恐怕跑慢几步,就会被全球经济发展浪潮所淹没。

反应

 

财经新闻

雇联:1:3实习政策短视 企业聘外国专才受限

(吉隆坡20日讯)大马雇主联合会(MEF)认为,将实习生的安排与外籍员工的聘用挂钩,是短视的做法,可能会对国家造成不良影响。

该会主席拿督赛胡申博士说,这个措施不仅复杂化特定行业人才招聘策略,也限制企业雇佣最佳全球候选人。

他说,该会支持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在雇用大量外籍员工时,同时提供机会给本地应届毕业生获得行业经验。

但他对人力资源部提出的“1:3实习政策”表达了担忧。

根据该政策,每一名外籍员工的工作准证必须与3名本地学生的带薪实习名额挂钩。参与的公司还能享受税务减免,政策试点将于今年2月15日开始,2026年全面实施。

赛胡申对《太阳报》表示,实际情况是,外籍员工并不需要大马,但大马需要他们,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数字化、新商业运作和工业流程管理方式正在加速发展。

“大马需吸引先进技术领域专才,为本地人提供学习机会和工作经验,但将他们的就业与实习生安排挂钩,决策者似乎迷失了方向。”

他说,外籍员工通常是基于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被聘用,这些在本地无法获得,且大多数公司最终还是会用大马人替代外籍员工职位。

“外籍员工来到大马,目的是为本地公司建立、装备并提供最新技术知识,帮助我国成为高收入、高科技的国家,将他们的雇佣与强制安排实习生,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他举例,一些需要专业技能的公司可能会面临困难,无法将实习角色与业务需求对接,从而限制实习项目效果。

增加行政工作量

同时,该政策也将给雇主带来挑战,因为这将增加行政工作量,尤其对于那些人力资源有限的微型及中小型企业。

他表示,如果在大马的跨国公司和大型投资者看不到此政策的价值,国家将无法进步,也无法获得迫切需要的技术知识。

“外籍员工的招聘,对那些需要先进技术和设备流程的行业至关重要,因此不应通过增加额外就业条件,限制外籍员工带来的新技术和经验流入。”

此外,他也呼吁政府在制定政策前,与企业和相关利益方深入对话,以确保政策务实可行,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