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别让文化断层/陈金阙

一场冠病灾难,让新闻媒体进入了新时代。冠病之前,笔者习惯不定期买报纸来阅读,而且尝试购买多份报纸,多了解各报章的不同文化,尤其是在言论方面,试图了解不同专栏作者的思路和表现手法。

当时报章售价介于1令吉至1令吉50仙左右,稍微计算一下,一年约360令吉至540令吉,不算便宜。不过,之后冠病来袭,在出入不方便的情况下,一些读者放弃了订阅或购买报纸。也在那个时候,中文媒体开始推出各种电子报。

当然,电子报是要收费的。基于大家都刚开始网络行销,在试水温的时候,报馆不敢叫价过高。当时,我国的国情,还不是很接受网上媒体或电子报。印象中那时的电子报订阅费大约一年60令吉至72令吉。非常实惠。可以说,冠病的存在,潜移默化了我们的生活习惯。难以接触外界的人们,开始对网上搜寻产生兴趣,电子报也渐渐受欢迎。

除了收费的电子报,报馆也推出电子网站。由于读者可以从不同管道,如电视或电台广播等获得新闻,所以大多数电子网站的新闻报道是免费。不过,对于一些比较独家或属于个别报章权限以内的,比如专栏和副刊等,一些电子网站选择性收费,即一些比较奇货可居或特别报道和专栏,必须缴付订阅费才能阅读。

进入2023年,有些报馆将电子报订阅费调涨了,市面上的订阅费介于60令吉至120令吉。不但如此,报馆也将免费阅读的限制提升,普通读者不能阅读的报道和专栏更多了。看着这篇是“专属会员文”,那篇也是,相信许多读者会逐渐对阅读该报章失去兴趣。

亏本生意没人要做

本来报纸收费无可厚非,因为报馆并不是做慈善事业,在商业利益的考虑下,亏本生意没人要做。不但如此,一年收费60令吉至120令吉,平均一天17仙至35仙,还可以拿来扣税,确实不贵。但是,如今人们享受免费服务惯了,对要付费的服务,可能不大愿意接受;反正,网络上有许多免费新闻。

笔者担心的是基于特定报道或专栏评论也收费,这益发让华裔子弟失去阅读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年轻一辈的,也渐渐趋向于网上的报道如抖音、网红脸书、部落格或优管视频等,也许他们同样获得讯息和知识。但是,却逐渐和华人社会价值渐行渐远。

还记得我们年少时,师长有以 “读华文书,阅华文报,写华文字”来敦促学华文者用心学习吗?如今阅读华文报纸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华裔,年轻人又不大愿意花钱来订阅电子报,无形间可能形成华人的文化断层。

时代巨轮不停向前转动,不符合未来发展意义的都将被淘汰。笔者对于目前还可以免费阅读《南洋商报》的特别报道和专栏评论感到庆幸;但是,观察到其他报纸都开始限制阅读范围了。笔者希望《南洋商报》坚守弘扬华人文化和思想,事实上却认为《南洋商报》加入收费行列只是时间问题。

笔者希望华社和媒体能够花些时间探讨,如何培养华裔子弟对华文的兴趣,以及多阅读社会评论,了解国内外的华裔思想。

反应

 

言论

第三户头存款该怎么花?/陈金阙

不管人民的舆论如何,雇员公积金第三户头终于在5月12日设立。多年以后,我们的公积金又恢复3个户头。

不但如此,公积金局还给了那些急需要钱的会员一个机会,可以选择把第二户头的存款另外配置到第三户头,让第三户头在初始期“突破”零头。这个安排从本周开始,直到8月31日结束。公积金局言明,只此一次,绝不延长,迟者向隅。

不能做太大消费

目前公积金的3个户头比例为75:15:10,如果按打工一族的缴纳额(11%加上雇主的12%)23%分配,个人薪水将有2.3%存入第三户头。对于一些收入偏低的家庭,这可说是釜底抽薪,勉强补贴一下入不敷出的状况,可以应急,却不能做太大的消费。

笔者不太相信那些网上留言,说什么可以再次提款,拿到提款后就买新手机、换汽车轮辋等等,他们大概误会了可以提出来的款项。

从公积金局的文告看来,第二户头的款额只能有限度的转移。其中,第二户头的三分之一存款,可转到第三户头,但如果第二户头存款少于3000令吉,转移到第三户头的款项是1000令吉。

对于那些想要从第三户头提款出来,不管是应急还是消费的会员们,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可以提就提的会员,另一类会员则没有动提款的念头。

关于第一类别会员,相信在之前几次特别提款下,第二户头已所剩无几,即使这次可以提款,也不像前几次那么庞大。

面对公积金局的精打细算,他们应该了解存款拿不出来,是自己前几次的挥霍无度。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至于第二类的会员,前几次可以压下提款的诱惑,这一次应该也不例外。他们都是不急需用钱的会员,也满意于公积金局的回酬。

所以第三户头并不是他们“致命的诱惑”。当然,一些人可以辩称,之前没打算不代表现在没打算。说的不错,如果他们这一回真急需一笔钱,根据条规,提取一些也无可厚非,无须受到道德谴责。

积谷防饥意识不足

话虽如此,这几天全国各地的公积金局皆可见人潮汹涌,显示大多数人还是抱着不提白不提的想法,退休规划意识非常薄弱。政府或公积金局在灌输人民积谷防饥,规划退休储蓄方面依然非常不足,仍需努力。

无论如何,那些收入约2000令吉至3000令吉的打工族,每个月多了一笔46至69令吉的零用钱,虽然数额不多,但是聚沙成塔,多名会员提款之下,对消费市场还是有一定的帮助,这或许也在当局的精打细算之内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